分享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已经稳登皇位,为何还要诛杀方孝孺十族

 花开无田 2020-02-07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在经过了近四年的靖难之役后,终于攻破南京城。当然与其说攻破,倒不如说是“拱手相送”。南军主帅李景隆,彼时一出城便改弦更张,投了朱棣;攻城前夜,还在同乡会上慷慨陈词的内阁首辅解缙,此时也已成了朱棣的幕僚。都说“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此言果然不虚。

当然纵览建文一朝,也并不只是此类人物,至少方孝孺就不是。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读书人的楷模,这位从小聪慧,熟读四书五经的大才,又是如何面对朱棣的呢?

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听闻方孝孺才名,便意欲借方孝孺之手,安天下读书人之心,希冀他能够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如果方孝孺肯写,那便意味着身为文坛领袖、读书人种子的人物认可了自己的承祚、正统之位,无疑会省却文人的口诛笔伐。于是,便有了朱棣的躬身以待,面对身穿孝服的方孝孺,朱棣说道:“我法周公辅成王耳!”显然朱棣希冀将自己的“篡”定义为周公辅佐周成王般的“辅佐”,只是奈何“成王”朱允炆自焚而死,自己也只好“勉为其难”继任。而方孝孺却答曰:“成王安在?”“何不立成王之子” “何不立成王之弟?”

显然方孝孺已经表明了自己在国君之位上的态度。身为正统的建文帝,即使自焚而亡,也当依从正统之论改立朱允炆之子或者遵从朱标一脉,改立建文之弟为君,而绝非自比为“周公”的小宗朱棣。

这种关于认识论上的矛盾显然不可调和。于是便有了朱棣的拿手好戏“威逼”, 昭示天下,非得由您起草不可”。方孝孺做的却是将笔掷到地上,“死则死尔,拒不起草”。 “汝不怕夷九族耶? “即夷十族何妨!

此时的朱棣显然已经出离愤怒了,纵使在前往南京之时,姚广孝曾经告诫自己,即便是方孝孺拒不投降,也不能杀害,“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天子一怒,伏尸千里。方孝孺以及父亲四族、母亲三族、妻子二族,另加之以门生、故交,合计共873人尽皆被诛杀。

之所以要杀方孝孺,并以亘古未有之十族处之,原因自然也以 是昭然若揭。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朱姓皇族,朱棣有面对蒙元时招降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的骁勇多智;更有面对父亲朱元璋因为“索马事件”勃然大怒时的唯唯诺诺,面对建文帝削藩伊始的“装傻充愣”示人以弱,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既然不能招降,为己所用,对方又是一个有着山呼海啸般拥戴者的 文人士子之星,或许只有杀之才能立威,当然这种多米诺骨牌之下,如果杀一人不能阻止,那就夷灭十族。方孝孺是也,后来的御史大夫景清的“瓜蔓抄”夷灭全村寨是也。

政治之下的人物有意思的一点是,方孝孺成了忠臣的楷模,而杀了他的朱棣也通过接下来二十余载的执政,郑和下西洋、五伐蒙古、收复交趾、建立奴儿干都司、修撰《永乐大典》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明君圣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