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什么意思?人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禅心慧海 2020-02-07

孟子曾说:“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在中国儒学的最开始,对于人的欲望是很宽容的,更是把食和色放在人的正常需求之上,只不过儒学的发展在董仲舒之后越来越政治化、伦理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服务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之后,更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于是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欲念感到怀疑。对于色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酒色财气歌》里面就曾有一句话,“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根据历史考证,《酒色财气歌》并不是一人所作,而是集体创作完成,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集体智慧,这样一来,也相对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意识,而不只是个人之所见。

《酒色财气歌》有三个相关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大文豪苏轼和他的好朋友佛印。

苏轼和佛印关系非常好,在苏轼贬谪期间,佛印也经常陪着她四处游玩散心,有一次在一座小庙的墙壁上看到一首小诗,内容是:“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这首诗传达的人生观念是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因为佛教禅宗强调四大皆空,对于欲念的克制更是与常人不同,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开朗之人,他的乐天精神表现在对生活中快乐的追求,他并不赞同佛家这种无欲无求的观念。

所以他就在这首小诗之后,另外题了一首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是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这样一来,这首诗的境界就比之前的那一首高出了许多,他加进自己的理解之后,认为这四种事物,不需要直接抛弃割舍,关键之处在于个人能否克制自己的欲念,更好的掌控整个人生。

巧的是之后的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曾经来过这座寺庙,自然而然就被这两首有趣的小诗给吸引了。王安石也是才高八斗并且非常有自己看法的人,他对苏轼的理解也不满意,他又在苏氏之下题了自己的小诗,“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王安石对于世俗普通的欲念是持赞同的态度的,比不得苏轼那么超脱自信,作为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始终关心民众的生活需求,也始终关心国运盛衰。

后来,人们把这三首诗歌放在一起,组成了今天见到的《酒色财气歌》,可以说是对酒色财气最典型最深刻的理解。

我们看待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出发,过于沉迷于声色,自然容易造成身体的损耗和意志的消磨,但是如果不追求生活中的快乐,整个人也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失去生机,整个国家也就会落后。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对于欲念的把持,我们要适当的追求快乐,幸福,但是,在追求之后,却不能过于的沉迷于其中,要始终保持最开始的努力和上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