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这几种方法来培养孩子记忆力,可以让孩子“过目不忘”

 虫二岁月 2020-02-07

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每位家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家长们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很聪明孩子的“故事”,家长们被这些“个别”孩子的记忆力所吸引,很多东西对于这些“个别”特别聪明的孩子来说,是“过目不忘”,基本上看一遍或两遍就能记住,其记忆力不是一般的超越。

每当家长听到这些“故事”或看到这些“聪明”孩子的表演时,基本上是非常羡慕的同时也期望着自己的孩子同样能做到这些,因此家长就会不惜一切人力物力的来为孩子寻求这种“聪明”孩子养成法。

“过目不忘”真的那样神奇吗?有“过目不忘”能力的孩子真的就是所谓的“神童”吗?

人类科学研究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记忆力,只不过是这种记忆力的持久性和接收时效性的不同,而影响人类记忆力的这些因素却有很多,基本上天下儿童的记忆力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儿童的记忆力完全一样,总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众多孩子当中,是有“个别”孩子的记忆力有些超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生聪明”,但是不管天生聪明也好,天生笨拙也罢,在后天的教育培养中,如果寻求对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出孩子的潜在“聪明”,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


首先是注意力提高的培养。

大多数孩子在知识获取上,都不尽人意,记反复教的知识总是只记取一小部分,大部分给抛到脑后,即使做什么事情,也是丢三落四,转身即忘。其主要原因就是注意力的分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不够“专注”。

然而,要想提高记忆力的最根本需要就是专注力的培养。

专注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孩子兴趣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孩子通过做他自己认为非常有趣的事情,家长引导孩子怎样专心来做,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对他产生事情外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专心做自己兴趣事情的时候,慢慢的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等孩子这种专注力形成后,在做其它事情上相对来说就能保证具有一定的注意力了。


其次是用脑之外记力的培养。

孩子在刚接触陌生知识时,大多都会有一种“无聊”和“伤感”的思想,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先令人头疼,其记忆力的表现也非常差,家长在一旁着急的火冒三丈,而孩子却总会在“最简单”的地方“犯错误”,有可能一天时间记不住一首诗,半天时间不能理解一道数学题,往往让家长是“高兴而教,头疼而归。”这此现象,其实不能怪孩子不努力,其实孩子是非常的努力,也在尽力的记住所教知识,但在家长“陪伴”下,眼睛也死死盯着书本,耳朵也认真听着家长讲解,这些知识就是进不到孩子的大脑中。

这其实就是家长没找对感官和环境相匹配的原因。

有的孩子在家很长时间不能记住新知识,然而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能很快记住一首诗或者会唱一首歌,在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朗读古诗词时,也有可能三五遍就会背诵。我们知道,每一个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知力,而感知力的强弱往往和所处的环境与时间相关,只有对的环境和对的时间里,其感知力才最为丰富。同时,感知力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来达到最好的感知效果,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不同感知能力,找出孩子最佳的记忆方式进行新知识的获取,可以达到最好的记忆效果。


再次是信息有序整理的培养。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序整理,与记忆力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有序整理,如同图书馆一样,如果把各类的书籍混合一起,当你需求于一类时,却要在 所有的书籍中去翻找,浪费时间不说,更会在寻找的过程中使初始的兴趣荡然不存,当满头大汗的找到时,兴趣也就所剩无几。

如果信息有序整理后,如同现代化的图书馆一样,当你需要某类学科书籍时,可以根据整理出来的索引很快找出。也就是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信息总量的索引,自己心里明白哪类的知识归属点是什么,然后通过建立的知识索引划分知识层级的子目录,一点点的把获取的新知识归属于层级的子目录中,一旦需要,脑海里很快就会检索到此类知识,同时还可根据类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孩子的记忆力是靠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后期的知识扩散是类来培养的,把死记变成灵活摄取,条理归纳,很自然的就能够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