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泉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许多人都把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名言至少表明了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人们的实际生活可分为值得过的和不值得过的两种。 第二,人们应该努力去过那值得过的生活,不去过那不值得过的生活。 第三,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首先,因为这是未经过审视的生活必然是一种未明状态的生活,是一种不明不白的生活,是一种糊里糊涂的生活。同时,未经审视的生活也一定是缺乏生活意义或方向的生活,生活者虽然生活着,但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而生活,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何在,不过是随波追流,随遇而安罢了。这种生活不明不白缺乏意义的生活对于具有理性能力的人类来说,当然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第四,值得过的生活必须是经过审视的生活。 这是因为只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才是清楚明白的生活,才是具有方向和意义的生活。 所谓经过审视的生活,首先是一种清楚明白的生活。对生活进行审视就是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理性的反思,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可以明明白白讨生活,不能稀里糊涂的过日子。 同时,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一种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方向的生活。经过理性的审视,人们明确了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知道了生活究竟为了什么,这样具有方向和意义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意义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本性要求。人们之所以需要寻求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为生活寻找一个“理由”。人们在生活中都面临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活着,另一个是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是生存问题,是以活着本身为目的,要回答的是怎样才能活着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是意义问题,是要为生活找到一个理由,要回答的是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生活中人们不仅想知道如何活着,而且更想知道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理由,赋予生活一种意义和方向。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看法会对他的未来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会从多方面决定他的未来生活的走向。一个人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生活的意义或在现实中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会对生活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生活意义,就会导致一个人失去生活的方向或依据,在面临生活的种种选择面前会无所适从,就会对生活感到空虚、无聊,导致生活中的种种错误行为,造成对自己身心的严重伤害,一些人甚至由于看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而自杀。根据德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提供的数据,在美国大学生中,自杀已成为第二大死因,位居交通事故之后。在爱达荷州立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杀未遂者自杀动机是:有85%的学生是由于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有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他们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关系和睦,学习成绩也令人满意,正是意义失落的空虚感迫使他们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生活需要意义,人无法承受生活的无意义,无意义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第五,如何对生活进行审视?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生活的审视,特别是对于生活意义的审视或探寻主要是沿两个途径进行的。第一个途径是从生活本身中去寻求,从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动中探求生活的意义。第二个途径是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外寻求,到“彼岸世界”或“天国”去寻求。迄今为止,凡解答生活意义的问题,基本上都没有超出这两个途径。第二条途径主要是各种宗教所主张的生活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中, 生活的意义主要取决于某种崇高的、外在于人的力量,例如上帝,而人的现实生活本身却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从现实生活之外寻找生活的目的意义的做法实际上等于否定了生活自身的意义。 我认为对生活意义的审视应该沿着第一种方向进行,即从生活本身去寻求。生活的意义不是人们生活历程之外的意义,而是生活历程本身的意义,生活意义就是由生活活动本身所体现出来的人们生活的总体目的或价值追求,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只能来源于对于生活本身价值意义的把握。 人的生活是自成目的性的活动,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活本身,任何超出生活的东西对于生活都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人们使用各种生活条件以直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活动。生活需要是人们生活活动的原动力,生活的根本指向是生活需要的满足或实现,满足生活需要是一切生活的根本目的,或者说生活的本性就是实现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把这种生活需要的满足称之为宜生,生活就是一种宜生活动。按照生活本性而生活就是按照生活需要而生活,就是要使生活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即不断提高“宜生度”。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不断提高宜生度,使包括自己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宜生度包括满足程度的高低、满足人群的多少和满足时间的长短等等,满足的程度越高,其意义就越大,满足的人越多,其意义越大,满足的时间越长,其意义越大。一个人的肉体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并不一定随之消失,他所做的事情的功能作用可以继续发挥其功能作用,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例如,曹雪芹呕心沥血写的《红楼梦》,至今仍发挥着其重要的功能作用,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陈洪泉青岛行政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