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费雯丽

 黄金想当然 2020-02-07

 费雯丽

(Vivien Leigh,1913—1967)

一千个人眼中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只有一个费雯丽

就是我的这个

友谊地久天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流落伦敦的美国歌唱演员MyraDeauville迫于生计沦落为妓女,在一次防空警报中她遇到了加拿大军队(从属英军)中的美国小伙RoyCronin。Myra告诉Roy她是个失业的歌唱演员,博得Roy的同情,Roy为她付了房租以解她一时之困,但她并不想因此而嫁给Roy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Roy爱上了Myra,带她去见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并向她求婚。Myra向Roy的母亲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情况,然后离去。Roy找到Myra并问她为何不辞而别,因为自己马上要到前线,他请求Myra跟他立即结婚,Myra答应了但再次逃离。当Roy得知Myra是妓女的真相,他找到Myra说他不管如何依然爱她并希望她嫁给他,但此时军事警察来了,把Roy当做逃兵押走,空袭警报再次响起,Myra被炸死了。

我没有编故事。

这是1930年的在纽约百老汇上演的一部戏剧。因为女主角接客、男女主角相识、重逢以及男主角被军事警察带走、女主角的死都在伦敦的一座桥上,这座桥也是战士们出发去往前线必经的桥,这部戏剧因而以这个桥命名: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其实就是个美国人在伦敦的故事。

但这部戏上演后因广受批评、票房平平,只演了64场。然后这个剧本被卖给了环球映画(Universal Pictures),于1931年拍摄成电影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因为这时刚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影片中有不时出现性暗示或性挑逗的画面——这是默片时代吸引观众的习惯手法——1940年,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从环球映画购买版权重拍了这部电影,改编成一部二战爆发时男主角回忆一战往事的爱情故事,女主角从歌唱演员变成了芭蕾舞演员,片名不变,放映时反响一般,但译制成中文后成为一部爱情经典,叫做《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

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主演

 

《魂断蓝桥》打动中国观众,以致于引起国外学者的惊叹与好奇,称之为特有的“中国现象”,有人认为片中芭蕾舞演员玛拉(Myra)和军官罗伊(Roy)是典型的佳人与才子的组合,而玛拉对于贞洁的理解以及西方社会中的门第观念,都与东方的传统信条和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我站在桥上回望,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的桥段一般是这样的:初相见、英雄救美;再相会、郎情妾意;突生变、天各一方;偶重逢、难续前缘;成追忆、往事随风。《魂断蓝桥》也是这个套路。多年过去,当年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已面容沧桑,他再次来到桥上,那个相思处、伤心地,无可奈何花落去,物是人非伤别离。正可谓“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魂断蓝桥,一看片名就魂飞魄散般被震撼了,因为“蓝桥”是中国古代典故,形容一见钟情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苏轼(1037—1101)听了柳永的歌云:“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不过,电影英文原名很没震撼力,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乍一看片名还以为是科教片。有点历史知识的人或许会想到拿破仑?没错,这座位于伦敦泰晤士河上的桥确实因英军战胜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而得名。影片在滑铁卢桥上开始,在桥上结束,玛拉和罗伊爱情和命运的关键点都在这桥上。为什么会选这座桥呢?因为桥南是滑铁卢车站,电影故事的缘起(二战爆发)和剧情转折点(一战)都是因为罗伊接到紧急受命要去这个车站、乘火车开赴战场。

《魂断蓝桥》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深感可惜,一位好姑娘自杀殉情令人唏嘘。很多人在想,如果姑娘没有死,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结局吧。没错,好莱坞早就想到这一点了,在彩色电影时代来临时——此前两部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都是黑白片——米高梅又翻拍了一部同情节Gaby,把结局放在了二战胜利时,是个典型的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你或许会想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纽约时代广场上水兵拥吻女护士的那张经典照片吧。但这不符合传统戏剧意义上爱情悲剧要至少死一个、最好两个一起死的基本定义(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梁山泊的祝英台》)。

有人还憧憬如果《魂断蓝桥》罗伊和玛拉的扮演者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1911—1969)和费雯丽在现实中也是一对该有多好啊,毕竟在《魂断蓝桥》之前,罗伯特·泰勒曾在1938年与费雯丽主演《牛津风云》(A Yank at Oxford)。这是典型的影视剧情节带入强迫症。罗伯特·泰勒和费雯丽确实都是颜值、演技都很高的明星,但现实生活不是演戏,虽说现实比电影更精彩:他们俩各自都曾有两段婚姻,但彼此没有任何感情交集。罗伯特·泰勒和费雯丽都生于某年某月的5日,病逝于某年某月的8日,死因都是肺病,罗伯特是右肺的癌症,他未成年时就每天抽三包烟;费雯·丽是左肺的结核病,他们都没有活过60岁。

罗伯特·泰勒和《魂断蓝桥》的原作者RobertEmmet Sherwood同名,也和片中插曲的作者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年)同名。这首插曲我们都很熟悉,熟悉程度恐怕要超过电影本身,歌名叫做《友谊地久天长》,苏格兰原文名字叫Auld Lang Syne,英文翻译作old long since,可理解为“很久以前”,或“过去的日子”、或“旧日时光”。实际上这是一首苏格兰古老民歌,口口相传。

在1788年,罗伯特·彭斯根据一位老人的吟唱首次记录下Auld Lang Syne并做了改编,寄给苏格兰音乐博物馆。传统上这是在新年前夜唱的歌,核心意义是回忆和告别,旋律是喜悦、欢畅的,是关于我们俩的(we twa,we two),不是单指友谊,更倾向于爱情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爱。在其后来的传唱和流传过程中,它被改编为不同的曲调和节奏以适用于任何聚会性的场合,包括葬礼。

这首歌的中文版本有种怀念中的感伤和离别之际的忧伤,“我倆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俩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回忆和分别的时候应该快乐的啊。实际上这首歌在改编过程中已经跳出了原文并有了符合不同文化和语境的发挥,更有甚者只是使用原曲,另写歌词。比如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其学校的毕业歌《蛍の光》(取自中国萤窗雪案、勤学苦读的典故)和《骊歌》,唱到最后总给人前路无知己、四顾两茫茫的悲伤。

“很久以前”,既然它是如此轻松抒怀,充满心存感念的喜悦,仿佛看到悠远的天空和旷野,在这样一种情调中,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不需要翻译的,想唱就唱好了,随便哪个版本,不管在哪里。唱的时候,一定记得干一杯啊。

《魂断蓝桥》原定的男主角是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1936年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合演《英伦战火》(Fire Over England),两人因戏生情。1938年费雯丽去美国探班拍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的劳伦斯·奥利弗。费雯丽曾被邀请饰演《呼啸山庄》中女配角伊莎贝拉,但是她拒绝了,她宣称只饰演主角。不过,费雯丽在此时见到了《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Selznick),他正在为《乱世佳人》布置焚毁的亚特兰大市的拍摄现场。当时片中郝思嘉(斯嘉丽)的角色还没有确定演员,费雯丽被邀请去试镜。实际上,这个角色有1400名演员参加试镜,费雯丽最终脱颖而出。她也凭《乱世佳人》在1940年奥斯卡首度获得最佳女主角——《呼啸山庄》获得最佳摄影。当年与费雯丽竞争影后是国宝影星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嘉宝在奥斯卡第3、10、12届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但均未获奖,第27届(1954)奥斯卡获终身成就奖。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年,费雯丽刚拍完《乱世佳人》,想参演确定由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电影《蝴蝶梦》(Rebecca)。但是在费雯丽试镜后,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也是《乱世佳人》的制片人)认为“她看起来不象天真无邪的样子。”导演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也这样认为。《蝴蝶梦》获得第13届奥斯卡(1941)最佳影片,大卫·塞尔兹尼克作为制片人实现奥斯卡两连胜,劳伦斯·奥利弗则背靠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蝴蝶梦》的编剧Robert Emmet Sherwood,也是《魂断蓝桥》的剧本原作者。

《魂断蓝桥》拍摄期间,1940年1月29日,劳伦斯·奥利弗与妻子离婚,他们因费雯丽插足而导致感情破裂。2月,费雯丽与丈夫霍尔曼(Herbert Leigh Holman)友好分手,因为费雯丽爱上劳伦斯·奥利弗并希望和他结婚,霍尔曼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

1932年12月20日,费雯丽与霍尔曼(Herbert Leigh Holman)结婚,在西班牙圣詹姆斯天主教堂举行婚礼。那是费雯丽的初婚,时年19岁,霍尔曼年长她13岁,费雯丽因他决心投身表演事业。费雯丽与霍尔曼离婚后保持终身的亲密友谊。

1940年拍完《魂断蓝桥》后,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在百老汇主演了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她俩都摆脱了既往婚姻的羁绊和困扰,于当年8月31日结婚,证婚人是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12年后,1952年,费雯丽和凯瑟琳·赫本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费雯丽凭《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获奖。实际上,凯瑟琳·赫本拿过四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包括1968年、1969年的两连冠。

费雯丽想与劳伦斯·奥利弗合演一部电影的想法一再破灭,三年间错过了《呼啸山庄》(1938)、《蝴蝶梦》(1939)和《魂断蓝桥》(1940)三部经典片的合作机会。婚后,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终于有机会在大荧幕上再次合作,这部电影就是《汉密尔顿夫人》(That Hamilton Woman),至少在表演层面,我认为这是那个时代最具表演个性的两个人的最值得回味的经典碰撞。

爱过方知情重

1765年4月26,Amy Lyon生于英格兰柴郡(Cheshire),父亲 Henry Lyon是个铁匠,在她两个月大时死去。她自小由母亲带去威尔士Hawarden独自抚养长大,母亲原名Mary Kidd。关于她12岁之前的经历并不清楚,唯一确定的是她没有经受正规教育。12岁时,她成为Honoratus Leigh Thomas(1769—1846)在Hawarden家中的女仆。当时Honoratus Leigh Thomas只有8岁,后来他成为军医,曾是1792年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出使中国、觐见乾隆帝的英国使团成员,1806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这是后话。我想说的是,在Amy Lyon短暂的一生中,她在每个阶段都对一些名人产生了不可忽略甚至难以估量的影响。

离开Honoratus LeighThomas家后,Amy Lyon到伦敦谋生,在望伦南岸(Blackfriars)Budd家做女仆。在那里,她遇见一个一心想成为演员的女仆Jane Powell,她们一起排练了很多悲剧角色。同时,她也开始在德鲁里巷皇家剧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该剧院始自1663年,是迄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剧院——工作,为很多女演员当女仆,包括当时最负盛名的女演员、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名流贵妇Mary Robinson(1757?—1800)——与Amy Lyon的母亲同名。Mary Robinson被称作英国萨芙“the English Sappho”——萨芙是古希腊第一位女诗人。MaryRobinson曾结婚,但产下一女后选择离开丈夫和家庭而远赴西西里,据说因为遭到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心碎跳崖自尽。Mary Robinson还被称作Perdita(珀迪塔,来源于拉丁语的“失落”),她因饰演Perdita而获得此绰号。Perdita是莎士比亚戏剧The Winter's Tale(《冬天的故事》)的女主角,被父亲西西里国王认为是皇后的私生女而遭抛弃,有时被贴上相爱但无法结婚的人的标签。Mary Robinson虽成婚,但她是英王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1830)第一个公开的情妇,当时他还未继承王位,是威尔士王子。Amy Lyon后来的情事跟西西里也有关系,预告一下。八卦的有点多了,言归正传。

后来,Amy Lyon成为苏格兰“江湖医生”James Graham(1745—1794)的模特和舞女。James Graham使用一张通电的床产生电磁震动并辅助音乐来达到不育夫妻的受孕效果,有时他也被认为性功能治疗的先驱,当时有不少不育夫妻花高价接受他的疗法,而Amy Lyon就是那个在治疗中随音乐起舞助兴的人。扯的有点多,但我真没有胡扯。

15岁时,Amy Lyo遇到了Harry Fetherstonhaugh爵士,受雇成为他家的女招待,为爵士和他的朋友在聚会时在餐桌上跳脱衣舞。Amy Lyon也一度成为Harry Fetherstonhaugh的情妇,但很快被抛弃。Amy Lyon结识了Harry Fetherstonhaugh的客人 Charles Francis Greville(1749—1809)——他的父亲是伯爵和议员。也大约在那个时候,1781年6月底或7月初,Amy Lyon怀上了Harry Fetherstonhaugh的孩子,但这并不是HarryFetherstonhaugh所希望的,孩子生下后取名Emma Carew,是个女孩,交由Blackburn夫妇收养——关于这个孩子没有进一步的信息。Amy Lyon遂成为Charles Francis Greville的情妇,并改名为Emma Hart。我们从此叫她爱玛。Charles Francis Greville想为爱玛画一张画像,请来了当时知名的肖像画家George Romney(1734—1802)。George Romney一见爱玛惊为天人,认为她机智、聪明、优雅,尤其是作为画像模特,她漂亮至极。George Romney和其他艺术家以爱玛为原型创作了多幅作品。

爱玛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约1782—1784年

现藏于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

Huntington Library

Circe

喀耳刻,又称瑟茜

希腊神话中住在艾尤岛上的女巫。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约1782年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49.5 × 53.3 cm

现藏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

(Tate Britain,国立英国艺术美术馆)

Circe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1782年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布面油画,2401 × 1485mm

收藏于英格兰沃德斯登庄园(WaddesdonManor)

该地曾属于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family),后捐赠给英国国家名胜古迹信托(National Trust for Places ofHistoric Interest or Natural Beauty),但仍归罗斯柴尔德基金会(RothschildFoundation)管理。

Bacchante

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18世纪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油画

Philip Mould私人收藏

Cassandra

卡珊德拉,又译卡桑德拉、卡珊卓,

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Troy)的公主,

阿波罗(Apollo)的祭司。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18世纪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布面油画,直径63.5cm

2011年4月14日

伦敦佳士得(Christie's)拍卖,

成交价73250英镑

不过,好景不长,1783年Charles Francis Greville因为财务问题需要找一个富家女成婚,他打算把爱玛送往那不勒斯,他的姑父William Hamilton爵士(1730—1803)自1764年起在那里担任英国驻那不勒斯王国(意大利半岛南部)大使。William Hamilton出身贵族,他的母亲据说曾是威尔士王子的情妇,那个威尔士王子的儿子后来成为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38—1820),与William Hamilton同名不说,还一直称William Hamilton为义兄。1758年,William Hamilton娶Catherine Barlow为妻。二人并无子嗣,1763年,Catherine Barlow的父亲去世,她继承了父亲在威尔士的产业,这成为William Hamilton的一个稳定收入来源。1764年,William Hamilton去那不勒斯任大使,也从此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和古董收藏家。

William Hamilton与前妻Catherine Barlow

在那不勒斯海滨Posillipo别墅

此地后被称为爱玛别墅

因为换了女主人

David Allan(1744—1796)

1770年作

铜版油画,45 × 57 cm

1782年Catherine Barlow去世,大使官邸没有了女主人。恰在此时,Charles Francis Greville把爱玛送来了。大使已闻爱玛盛名,虽然她有不堪的过去,但因为George Romney等画家的追捧,她俨然已是英伦第一美女。CharlesFrancis Greville背着爱玛和姑父William Hamilton达成协议,将爱玛转让给姑父。爱玛眼见回头无望,也接受了成为William Hamilton情妇的现实。当时,爱玛18岁,William Hamilton53岁,他的岁数几乎是她的三倍,但她并不甘心如此。

这是在18世纪末的英国和和意大利,爱玛独树一帜地跟艺术家合作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艺术表现的一个不容忽略的手法,即用自身来表现艺术形象,因为古典的艺术形象自始都没有一个具象的人物,都呈现为艺术家的想象,但从爱玛开始,这些古典人物——尤其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小众人物——都有了一个可供艺术创作的模特,爱玛是牺牲自己并奉献自己的肢体诠释付诸古典艺术形象的始作俑者,我权且称之为表演姿态造型艺术——Attitudes or Mimoplastic art——我也不认为现在的中文语境对这个艺术形式有明确的定义。所以说的有点绕,实际上也很直接,比如什么是雅典娜,我演一个造型让你以我为模特绘画或塑像。实际上,爱玛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古典形象雅典娜的认知,她是一个从形象到表演最到位的模特,除了雅典娜,她可以演很多古典形象,并不惜自己的裸体。实际上,就艺术史而言,在爱玛之后,这种艺术手法消失了100多年,直到20世纪才有了类似的标本,但表现形式不是写实的,而是抽象的,爱玛在艺术史上的角色至今无人取代。

爱玛(Emma Hart)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约1785年

现藏于英国国家肖像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ibyl

古罗马神谕者,被认为是神的化身

预言了耶稣的降临、康斯坦丁大帝的崛起等等。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约1785年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布面油画,73.7 × 59.7 cm

现藏于英国国家肖像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费雯丽

Bacchante

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约1785年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油画

Bacchante

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

Louise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1842)绘

约1790年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布面油画

现藏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沃克艺术画廊(Walker ArtGallery)

Magdalene

抹大拉的玛丽亚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1792年之前绘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布面油画,102.9 × 84.5 cm

1792年威尔士王子(后为英王乔治四世)收藏

2007年1月25日—26日纽约苏富比(Sotheby's)

欧洲经典艺术拍卖,成交价132000美元。

Titania with Puck andChangeling

仙后蒂泰妮霞与浦克和弃婴

George Romney(1734—1802)绘

1793年绘

仙后模特为爱玛(Emma Hart)

浦克是英国民间传说中半夜出现的小精灵,

专爱恶作剧。绘画场景取自莎士比亚戏剧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小淘气浦克采一种花汁,

拿来滴在仙后的眼睛里,

她醒来就会狂热地爱上

第一眼看到的人或动物。

纸本油画,布面装裱,27.3 × 35.7 cm

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会山

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以爱玛为模特的画

联想她经历的人和事

最终都有一种生来

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因为爱得深沉而纯

Ariadne,or Bacchante

阿里阿德涅(Ariadne)

或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

以爱玛(Emma Hart)为模特

Louise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1842)

1790年绘

油画,私人收藏

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当时的童男童女是指18岁以内的男孩女孩)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领着童男童女上了克里特岛,借助阿里阿德涅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这个怪物并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

这些画作如同飞到天空化作永恒的星座。但似乎留给人世间一道咒语:一见钟情的叛逆的爱情不被祝福,如果结合,只能带来厄运。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大地,熟睡的那个人是幸福的,但当她醒来,所有人都背叛了她,只有曙光在温暖和指引她,对于爱玛,这缕曙光就是纳尔逊。对于费雯丽,这缕曙光,其实不是她爱过的人,比如劳伦斯·奥利弗,而是我,在她过世50年后依然爱她的人。不过,爱玛之于纳尔逊,费雯丽之于我,都是一见钟情的,叛逆的,带来厄运的。但我们是曙光啊,沉睡的人啊,不要因为三秒幸福之后的懒惰而假睡了,我们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但不要因此错过了第一缕唤醒你灵魂的曙光,如果你还以为那一见钟情的,叛逆的,带来厄运的是你我之间的关系,祈求你睡死过去吧,SB——莎士比亚。

爱玛漂亮、迷人,非常幽默又温和可亲,她能歌善舞,对古董和艺术充满热情,甚至在宾客面前进行“表演姿态造型艺术”创作。在意大利和法国,爱玛是个名人,她成为那不勒斯王后的朋友,王后的妹妹是法国王后(路易十六的妻子)。1791年,爱玛与61岁的WilliamHamilton大使的结婚,他的岁数是她的两倍。在婚姻登记时她使用了Amy Lyon的原名,但从此拥有了Lady Hamilton(汉密尔顿夫人)的头衔。

1793年,爱玛(汉密尔顿夫人)在那不勒斯遇到英国海军舰长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一见倾心,念念不忘。当时的背景是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欧洲国家组成反法联盟。1783年1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决定对法国宣战。那时,纳尔逊正在地中海作战,9月初前往那不勒斯王国请求援兵。经汉密尔顿大使的介绍,他认识了爱玛。因为战事,他必须立即回到前线,但对她,一见倾心,念念不忘。但爱玛和纳尔逊再次见面,是五年后。这五年间,纳尔逊屡建战功但也伤痕累累:他的右眼失明,右臂截肢,牙也被差不多被炸没了。

1798年,拿破仑率法军远征埃及,8月2日,纳尔逊指挥英国海军击败法军舰队,获得尼罗河口海战胜利,取得了在地中海的控制权,这令他成为英雄人物,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名声大震、荣誉等身。8月22日,纳尔逊重返那不勒斯。据说,当爱玛见到他时,带着无限景仰冲到他怀里,喊着:天啊,这是这真的吗?然后便晕了过去。

在那不勒斯,纳尔逊住在汉密尔顿大使家中,爱玛对他精心照料、无微不至,甚至举办了1800人参加的盛大聚会庆祝他四十岁生日。很快,爱玛和纳尔逊相爱了,她们的绯闻得到了爱玛年迈的丈夫汉密尔顿大使的容忍甚至纵容,大使的健康每况愈下,他渴望退休。纳尔逊在给妻子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到了爱玛。是的,纳尔逊早已经结婚了,虽然因为战争他们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Portrait of Horatio Nelson

纳尔逊

John Francis Rigaud(1742—1810)

绘于1781年

布面油画,127 × 101.5 cm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Museum)

Frances 'Fanny'Nelson

纳尔逊之妻

Daniel Orme(1766—1832)

1798年绘

纸本水彩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Museum)

1784年,26岁的纳尔逊带舰巡防北美和加勒比海群岛,在英属殖民地尼维斯岛(Nevis),他遇到Frances 'Fanny' Nisbet(1758—1831),她与纳尔逊同岁。她家是尼维斯岛上殖民势力的掌权者,经营种植园,母亲在她幼年去世,父亲在她21岁时去世,她虽继承了遗产,但大多用来还债。也就是在Fanny父亲去世那年(1779年6月),她嫁给了31岁的医生Josiah Nisbet。1781年,JosiahNisbet夫妇移居英国,但不就Josiah Nisbet便患病而死,那时他们的孩子只有17个月大。1783年,Fanny带幼子返回尼维斯岛,跟舅舅住在一起。Fanny的舅舅那时担任尼维斯岛政务委员会主席,纳尔逊常到他家做客,由此结识了Fanny,那时她依然年轻迷人,漂亮而敏感。1785年8月,纳尔逊向Fanny求婚,Fanny答应了。但因为经济原因,婚礼直到1787年3月才举办,证婚人是William Henry王子(后来的英王威廉四世),当时他在纳尔逊的舰上服役。是的,你没有看错,纳尔逊娶了一个年轻的寡妇。一晃十年过去了,纳尔逊总在打仗,Fanny与寡妇无异,可谁曾想,他竟然爱上了大使夫人,爱玛。十年过去了,纳尔逊终于重返英伦,但等待他的是什么?

1800年,纳尔逊被召回英国,汉密尔顿大使的请辞也获批准,于是纳尔逊、爱玛、汉密尔顿三人一起回到英国,迎接纳尔逊的是欢呼,流言蜚语接踵而至。纳尔逊的原配Fanny也深受其扰。她在1800年圣诞节向纳尔逊下最后通牒,纳尔逊回答说:I love you sincerely but I cannot forget my obligations to LadyHamilton or speak of her otherwise than with affection and admiration.——像这样一边打脸一边撒狗粮的话我一般是不翻译的,虽然我专擅翻译英美狗血情诗——自此二人再无交集。

Frances Nelson

纳尔逊之妻

油画,约1800年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Museum)

纳尔逊爵士

Lemuel Francis Abbott(1760—1802)

布面油画,63.5 × 76.2 cm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Museum)

Lord Nelson

纳尔逊勋爵

John Hoppner(1758—1810)绘

约1800年

76 × 63 cm

现藏于英国朴茨茅斯

皇家海军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the RoyalNavy

Emma, Lady Hamilton

爱玛,汉密尔顿夫人

佩戴马耳他十字

(Maltese Cross award)

纳尔逊最喜欢的肖像画

纸本粉彩

Johann Heinrich Schmidt(1749—1829)绘

1800年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Museum)

回到英国后,纳尔逊与爱玛、汉密尔顿公开住在一起,如此三人行确实是小报长盛不衰的话题。1801年1月,爱玛为纳尔逊生下女儿。他们希望安静的新生活。1803年,汉密尔顿去世,当时爱玛正怀着纳尔逊的第二个孩子,但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夭折。爱玛可以跟纳尔逊结婚了,但纳尔逊却离不了婚。1805年10月21日,19世纪也是帆船时代最大规模海战,特拉法加战役,纳尔逊率英国海军取得最辉煌一战的胜利,但他也阵亡了。

The Death of Nelson

纳尔逊之死

(纳尔逊在画面中心)

Daniel Maclise(1811—1870)绘

1860年前后

布面油画,985cm × 3530cm

现藏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

沃克艺术画廊(Walker ArtGallery)

 英国为纳尔逊举办国葬,特立特拉法加广场为他树立雕像,但荣誉与不名誉的爱玛和女儿无关。爱玛很快陷入贫困,为躲债逃往法国加莱,酗酒残喘,1815年1月49岁时因病而死,与汉密尔顿同样的病因,可能在那不勒斯时就已经留下病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她的墓地因为战争早已荡然无存,瑰丽奇幻的传奇一生就此烟消云散。她和纳尔逊的女儿后来结婚,生了十个孩子,不乏以纳尔逊名字取名者,但没有爱玛,因为她自始至终从没有公开承认过她是爱玛的女儿。

我没有瞎编。以上都是史实。

1941年,爱玛和纳尔逊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That Hamilton Woman(Lady Hamiltom,《汉密尔顿夫人》,又译作:忠魂鹃血离恨天),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这是他们1940年婚后主演的唯一一部电影。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婚前曾婚内出轨的桥段一如当初爱玛和纳尔逊的情景再现,两人在表演上的投入不在话下。尤其出彩的是,费雯丽扮演的爱玛,年龄跨度40年,她一改既往冲动不羁的表演方式,狂热而克制来表现自尊、浪漫的感情,表现了一种爱情落袋为安的淡定与自由。

汉密尔顿夫人

世界因你不同

白兰琪陷入生活、感情、精神三重危机,不得已到大城市投靠妹妹,寄居在混乱、破旧的街区公寓,这与她自小优渥的富家淑女小姐身份形成巨大反差。妹妹的丈夫史丹力是个工人,粗暴、低俗,清高且有些神经质的白兰琪认为他简直就是畜生,不是人。但是没办法,家族没落、亲人去世、无依无靠,再清高也只好忍气吞声发神经。

史丹力的战友、工友加牌友米奇喜欢上了白兰琪,向她求婚,她何尝不渴望爱情、不想有个依靠。其实,白兰琪一直活在谎言里,因为她在少女时代就曾经结婚,写情诗向她求爱的丈夫是同性恋,当白兰琪表示不再尊重他后,他开枪自杀。白兰琪从此用放浪不羁的生活方式来麻醉自己,试图忘掉看似美好却失败的爱情和婚姻,甚至在她任教的学校与学生有不伦关系,她因此失业,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这是她投靠妹妹的原因。

但这些事她不能跟任何人说,不能让米奇知道。她跟米奇冷嘲自己是个老处女。是的,她早已不年轻了,她通过化妆、打扮和黑暗来掩饰自己的年龄、逃避过去的经历。

史丹力不能忍受家里多了个外人,并与白兰琪因为遗产发生冲突,虽然根本没有遗产可以继承,老家的房子和土地早已被抵押了。但史丹力不相信白兰琪,于是请人调查。妹妹表面上维护白兰琪,但也不相信她,宁愿忍受家暴也站在丈夫这边,因为她也没有依靠,况且她还怀孕了。

消息传来,史丹力知道了白兰琪曾经的种种不堪,告诉了米奇。米奇原本打算在白兰琪的生日晚餐时正式向她求婚,但是他失约了。他气急败坏的拒绝了白兰琪,明确地说她不干净,不值得尊重。史丹力也冷嘲热讽白兰琪,要赶她走,两人再次发生冲突,史丹力强暴了她。白兰琪再一次崩溃了,她被送入精神病院。

我没有编故事,这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创作的剧本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欲望号街车》)——街车(Streetcar)实际就是有轨电车、公交车,这是个隐喻。这部戏所表现的悲剧是因为同性恋引起的,田纳西·威廉斯实际就是个同性恋者,并有严重的酒精和药物依赖——剧中白兰琪也酗酒。1947年12月3日《欲望号街车》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开演,至1949年连续演出了855场,获得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1949年,伦敦版舞台剧《欲望号街车》上演,白兰琪由费雯丽饰演,导演是她的丈夫劳伦斯·奥利弗。

《欲望号街车》

1950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了电影版《欲望号街车》,启用了包括男主演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等百老汇版舞台剧的演员班底,但女主角白兰琪由费雯丽出演。她因此获得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1951)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1952)最佳女主角,是第一位由威尼斯影后走向奥斯卡影后的女演员。费雯丽在拍摄此片期间正经历事业和婚姻的双重挫折,呈现出精神不稳的初期症状——她在1944年因流产而精神崩溃并留下病根。据说费雯丽拍完该片后从片场直接被送医治疗——与影片结尾一样,也可见费雯丽对白兰琪这个角色的投入。

为了陪伴费雯丽,劳伦斯·奥利弗主演了《嘉莉妹妹》(Carrie)。这部电影与《欲望号街车》同期同地拍摄。1953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新设演员奖项,费雯丽因《欲望号街车》成为该奖历史上首位最佳英国女演员奖获得者,劳伦斯·奥利弗凭《嘉莉妹妹》获得最佳英国男演员提名。马龙·白兰度则获得最佳外国男演员奖,不过他不是因为《欲望号街车》,而是凭借另一部影片《萨巴达万岁》(Viva Zapata!)。不过,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

《欲望号街车》

费雯丽饰演白兰琪

马龙白兰度饰演史丹力

拍摄《欲望号街车》这年,1950年5月23日,费雯丽写信给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1874—1965):“You were very kind and said that if I sent you my book you wouldsign it for me, so here it is.”(好人,你说过如果我寄书给您,您会给我签名的。呵呵,来了。——我这么翻译想想也没谁了)。费雯丽随信寄上一本PAINTING AS A PASTIME——二战后卸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于1948年出版的一本书。费雯丽寄来的是一本普通版。丘吉尔认为应该签一本特别版送给费雯丽。因为该书已出版近两年,找一本特别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丘吉尔的助手帮他找了一本。6月底,丘吉尔将签名的书连同寄来的普通版送给费雯丽。费雯丽收到后称之为“ alovely surprise and will of course be a great treasure”(慷慨可爱的惊喜,理所当然的珍宝)。

PAINTING AS A PASTIME

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

1948年LONDON: OLDHAMSPRESS LIMITED

 & ERNEST BENN LIMITED出版

1950年,丘吉尔送给费雯丽

2017年9月26日伦敦苏富比(Sotheby's)

Vivien: The Vivien LeighCollection

拍卖成交价15000英镑

To Vivien Leigh 

from Winston S.Churchill 

1950

丘吉尔在书上给费雯丽的签名

PAINTING AS A PASTIME,画画是个消遣。是的,丘吉尔其实是个画家,他41岁时开始自学绘画,一共画过500多幅,还因此获得英国皇家美术院特别荣誉院士。当然,他也是个作家,获得过195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类价值的光辉演说。1945年,他也曾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但没得奖。 

据说丘吉尔十分喜欢电影That Hamilton Woman(《汉密尔顿夫人》),看了83次——我只看了两次。这部电影放映时正是二战时期英国最艰难的时刻,曾经的为国阵亡的国家英雄纳尔逊无疑会有心理暗示和精神升级的强大力量,尤其是纳尔逊在特拉法加决战时升起的旗语:每个士兵都要尽忠负责、接敌近战。看的我是泪流满面。该片摄制和公映时恰逢敦刻尔克大溃败后、伦敦被德军空袭的大敌当前、生死一战的危急时刻,丘吉尔的心境更需要一种发自历史荣誉的尊严感和使命感。

据说在一次宴会上,丘吉尔遇到了费雯丽,她的美貌和举止令丘吉尔折服,以至于不敢上前打招呼,身边的人说您是首相,完全可以跟她握手、交谈。丘吉尔说,“不用了,这是上帝的杰作,我看看就可以了。'

费雯丽说生平最美妙不可思议的事之一,是丘吉尔带她进入他的私人画室欣赏他的作品。实际上,丘吉尔还送给费雯丽一幅画以表敬爱,这是他平生送人的唯一的一幅画,画的是玫瑰。

据费雯丽回忆,那是在1951年8月,在丘吉尔在肯特郡的Chartwell庄园,丘吉尔请费雯丽共进午餐—— a lovely, sunny day(岁月静好、阳光明媚)。饭后,他们在花园中散步,丘吉尔请费雯丽去画室,四、五个房间的墙上挂满了画,全是丘吉尔画的。费雯丽深感震惊、陶醉其中,她对一副她感到特别的画说:“Oh, Sir, that is beautiful(啊,好美)。”丘吉尔说:“Wouldyou like it?(你想要吗?)”费雯丽闻听此言简直要晕倒了。丘吉尔说他会把那幅画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费雯丽。实际上,费雯丽在两个星期后就收到了画,随画送来的还有一封信,丘吉尔写道:I couldn't wait until Christmas(我等不到圣诞节了)。1951年9月21日,费雯丽回信给丘吉尔表达谢意和她收到画时无以复加的激动和震惊。

丘吉尔在肯特郡的Chartwell庄园

丘吉尔的画室

请注意红框作品

STUDY OF ROSES

玫瑰习作

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1930年代绘

布面油画,51 × 36 cm

 1951年9月丘吉尔赠送给费雯丽

2017年9月26日伦敦苏富比(Sotheby's)

Vivien: The Vivien LeighCollection

拍卖成交价638750英镑

1961年2月14日(情人节),费雯丽写信给丘吉尔,提到了这幅《玫瑰习作》——“我把它挂在卧室里,每天醒来、每天晚上我去睡觉时,我都会看到它……”这幅《玫瑰习作》一直挂在费雯丽的卧室里,她曾说过,“当我感到低沉沮丧,我看到那三个玫瑰花蕾,这幅画所蕴含的关心和友谊对我是巨大的鼓励,让我决心继续前行。”

那时的费雯丽确实需要安慰和鼓励。1960年,费雯丽和劳伦斯·奥利弗结婚20年后离婚。在劳伦斯·奥利弗的自传中,他提到了那些年两人遇到的问题是费雯丽的疾病。是的,费雯丽30岁出头便得过肺结核,但即便咳血她也一直吸烟,同时她还患有狂躁型抑郁症,不止一次精神崩溃,往往是因为表演时用情太深。

爱她,不只因为她把最好的一面都留给了我们,更因为她把最深的不可自拔的痛苦和折磨留给自己,在幕后刀口舔血、肆意任性并不惜伤害爱人。

与劳伦斯·奥利弗离婚后,陪伴费雯丽的是约翰·梅里韦尔。约翰是费雯丽的崇拜者,他比费雯丽小十几岁,在戏剧舞台上曾和费雯丽合作出演《复仇天使》。他对费雯丽的爱意,没有因为她日渐老去而衰退,反而日久弥深、不离不弃。1967年7月7日,在外地演出的约翰在电话中感到费雯丽虚弱无力,连夜赶回,看到费雯丽正在熟睡,小猫琼斯在一旁陪伴,实际上,佳人已然香消玉殒。

约翰陪伴了费雯丽的最后时光,费雯丽陪伴着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约翰配得上一切赞美,我们也值得为自己点赞,这都是因为费雯丽——世界因你不同,生命因你更宽容,你的爱,我心最懂,穿越时空,与你相拥,真爱永恒,你是我心中永不消逝的彩虹。

费雯丽也把画画作为一种消遣。这是她画画时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费雯丽使用的画架,在2017年9月26日伦敦苏富比(Sotheby's)Vivien: The Vivien Leigh Collection拍卖会上,是那幅《玫瑰习作》的前一件拍品。

费雯丽的画架

品牌:BOITE CHEVALET /INNOVA / BREVETE S.G.D.G.

包括画包、调色板、画笔、炭笔、颜料等

2017年9月26日伦敦苏富比(Sotheby's)

Vivien: The Vivien LeighCollection

这副费雯丽曾用来绘画的画架,

最终被好朋友袁山开先生在拍卖会竞得。

费雯丽主演的经典影片《乱世佳人》、《欲望号街车》、《魂断蓝桥》,当然还有她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都不是通俗意义上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那都是拥有强大内心能量和意志力以及绝伦的演技才能担当的角色,经典之所以经典,费雯丽骨子里的自信甚至说桀骜不驯,让她把那些经典角色演绎和发挥到极致。

表象看,费雯丽是脆弱、哀怨的,但她表现出了骨子里的倔强。爱她,不仅是爱她的外表,更是她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精神层面的坚强。实际上,她的真实生活,因为感情和表演,一直活在疾病侵袭和精神崩溃的边缘甚至苦海里,但她没有因此放弃去表现梦想,进而呈现最完美的一面。这是天生高贵、自然沉静的纯粹之力美,我爱故我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