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析程序可以有效测试控制测试运行情况(×) 8.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范围越小(√) 9.特别风险的控制 拟信赖特别风险的控制:每年测试其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不应依赖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来自当年的控制测试 控制在本期没有发生变化,不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每三年至少测试一次 对于不能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在本期无须进行控制测试 对于旨在减轻特别风险的控制:在本期进行控制测试 9.细节测试 适合认定:存在或发生;计价与分摊 10.实质性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总体复核) 重大错报风险低且存在大量可预期的交易 11.分析程序考虑的因素 特定认定的适当性 数据的可靠性 预期的准确程度 可接受的差异额 12.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CPA应当选择综合性方案进行总体应对(×) 原因:还包括实质性方案 13.应对特别风险(综合性方案) 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 (√) 仅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难于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4.当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以控制测试为主,CPA应当有关控制测试有效性的更高保证水平(√) 15.细节测试 总体变异性:变异性越低,样本规模越小 预计总体错报:错报规模越大,样本规模越多 16.控制测试的范围 控制的预期偏差率越高,范围越大 如果预期控制风险很低,则应当实施更多的控制测试 17.自动化控制的测试 是否正在执行自动化控制;测试信息系统一般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18.如何考虑期中审计证据(合理延伸到期末) 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 19.针对重大账户余额 实施实质性程序(√) 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CPA应当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 实质性程序 20.应对控制环境的缺陷 期末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审计证据(√) 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 主要依赖控制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两个条件 第7章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将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2.CPA采用识别和评估控分析程序制风险(×) 3.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程度: 是否足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的重大错报 4.CPA的了解程度低于管理层对被审计单位得了解程度 5.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之前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如果未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则无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6.风险评估程序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7.参与讨论的成员:项目组的关键成员 8.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与财务报表重大风险有关(×) 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 9.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 人为判断、人为失误、人为串通、人为舞弊 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人员素质不适合岗位 成本效益原则 不经常发生和可预见的业务 10.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 ? 具备独立性与能力 ? 不存在管理层诚信问题 ? 不存在对业务约定书的误解 11.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 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评价遵守职业道德情况 就审计业务约定书达成一致意见 12.评价内部控制 设计就是无效的 设计是合理的,但时没有得到执行 设计是合理的,执行是有效的 13.控制活动 职责分离、授权审批、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 14.业务流程层面控制 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应用控制、信息系统 15.整体层面控制 控制环境、监督、风险评估、信息技术一般控制 16.穿行测试 如果不打算信赖控制,注册会计师仍需要执行穿行测试 17.特别风险(非常规交易) ? 管理层更多地干预会计处理 ? 数据收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