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读史之大唐(88):没兵没粮都不怕,就怕领导说话不算话

 金色年华554 2020-02-07
轻松读史之大唐(88):没兵没粮都不怕,就怕领导说话不算话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88)

李世民的戏份,在捉住窦建德、王世充二人时达到高潮。

有句话叫作‘高处不胜寒’。李世民创下这不世的功业,白天热热闹闹地庆功。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第一个,恐怕会有一丝的寒意吧。

武牢战后,李渊发来贺信:“接到战报说抓获窦建德,我心里很是欣慰。这事虽然由我亲自策划,但有了你才能大获成功啊!”(‘闻获建德。划策者虽吾,平定者汝也。’)这其实就在提醒李世民:你小子别忘了,是谁给你立功的机会。

开国之君,一般文武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而且武的那手,往往更加重要。你有战功,大家才服你。那些能征善战的豪杰,才会聚到旗下,与你结成生死与共的感情。

李世民为什么总爱不要命地冲锋陷阵?本身这个事就有点蹊跷,这不是他该干的事,顶多底下将领们干干。作为全军的统帅,他这么做,某种程度是个不负责任的行为。万一有个闪失,很可能整个部队就完了。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干脆说是瞎编的。要说编造其实倒还不至于,那么多场战役,场场都编难度太大。

猜过去,还是某种赌气和拼一把的心态在起作用吧!老爹你不是不让我接班吗?我非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给你看看。

所以一个人有怨气并不可怕,看他往哪儿撒。象李世民这样,就是把肚子里的怨气,成功转化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当然,他性格里赌徒的因素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刀光血影的战场上,将士们眼见司令员打了鸡血似的冲在最前面,顿时勇气倍增。这么一仗一仗下来,李世民在他们心目中,就获得了神一般的光环。

这光环虽然无形,但人人感觉得到。当然感受最深的,是原本已经套上光环的李渊。以及皇太子李建成。

功高震主,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吧。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他应该清楚,自己和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人一样,正在走上那条不归之路:摆在面前的,除了鲜花掌声,恐怕还有陷阱、刀斧,甚至是万丈深渊。

所以,说他没有一点忧惧,恐怕不是事实。

这种情况下,他能对窦建德那五万俘虏作何处理呢。收编?那是个慢工细活,背后还有王世充呢,等不得你慢慢来。更重要的:打刘武周,你已经收编了尉迟敬德这些山西豪杰;打王世充,秦琼程咬金这些河南人才也招纳了不少;假使再把河北集团的精英分子也收编旗下,那这个皇帝你来当算了!

所以避嫌,是当前首要考虑的因素。当年杨义臣在河北抓了数十万俘虏,隋炀帝对他不放心,一道诏书‘放散其兵’、把人都遣散了。李世民的行事风格,一惯是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与其惹来猜疑,不如主动点显示坦荡。我们甚至不妨以小人之心猜测下,他会不会觉得:把这些人放了,某种程度还可以避免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呢?

李世民的第二个念头,恐怕是对老爹的一丝期盼:你那个总裁特训班,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扩招啊!

人总以为自己有主见,其实这在很多时候是种幻觉。一个人的想法,总是随着形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原来没想法的,条件具备了,也可以变得有想法。现在李世民的功劳摆在那里,他一定会想:大家一个娘胎出来,手心手背都是肉,老爹你就一点表示都没有?

表示当然会有的,但是不是李世民盼望的那种就不好说了。

这个烦恼我们留着他自己慢慢琢磨。现在还是先回过头,来看河北的形势发展。

李渊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政策不对头。

可能是前面太顺利了,李渊对郑夏二国残余人员的处理,有点不太上心,或者说:简单粗暴。他大概觉得: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都一个个在他面前倒下,应该没有人再和自己叫板了。

当时有个御史,叫孙伏伽。预感到这里面会出毛病,给他提意见。说:“没兵没粮都不怕,就怕说话不算话。陛下既然已经宣布赦免郑、夏余党,现在又不断把这些人流放,不是自己打脸吗,叫大家以后还怎么相信中央?应该给他们都放了。”(‘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复徙之,是自违本心,使臣民何所凭依?所宜纵释。’)

李渊还是听得进意见的。被他这么一讲,赶紧说:那就都依你,放人。(‘上从之。’)

但这事,不是放人就能解决问题的。安定局面,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具体可以参考上一篇,美国人在伊拉克吃的亏)。而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是配套政策、还是底下的执行,效果都相当的不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