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里,静妃曾自嘲似地对儿子靖王说道:「人一上了年纪,就容易忘事,说过的话,要颠三倒四说上几遍,看来我真是老了。」 其实讲自己老的时候,通常是自我解嘲,主观上并不认为自己真的老了,只是对偶尔出现的唠叨、健忘、失手,找个台阶做个交代,因为真正老了的人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有那么老,或者认为自己老当益壮,体能与耐力不输年轻人。 换句话说,如果老人家一旦真的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不行了,那家人与照顾者反而要提高警觉! 图/元气周报 现在医学发达,人到六、七十岁只要保养得宜,看起来与四、五十岁的人没两样。所以很多老人家的主观年龄相对于身份证上的年龄是比较年轻的,经常见到公交车上很多使用老人卡的朋友,虽然脸庞看得出有点年纪,但身形、发色、穿着打扮却与一般中壮年无异,显见其主观年龄必定较实际年龄为小,希望自己仍保有年轻时的模样与风采。 ▍「不服老」与「抗老」过程中的极端行为 在不服老与抗拒老化的过程中,老人家为了证明自己还行,往往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在家人、外人眼中看似不自量力甚至困扰,但是对老人来说,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举一些事例: 开车:很多老人把开车、骑车等同于身心的自主与自由,只要一车在手想去哪儿都行,不用靠别人不用等儿孙来载。可是老人骑开车还是有其风险,尤其听觉、视觉衰退,很可能无法察觉危险将至。可是当子女要老爸老妈把车卖掉别再开车时,老人家往往会大力反对。所以与其强行禁止、夺走钥匙,不如好好沟通,适切表达子女对父母安全的关心与忧虑,并提出替代方案(如打的也很方便),若父母有说不出口的经济顾虑,子女也要能够有所体察,想出因应之道。 囤积:有些老人的住所会堆积大量杂物,在外人眼中是垃圾,但在老人眼中却充满回忆,或是可能派上用场的有价之物。其实这是掌控感与没有安全感的具体表现。 由于老人家在生活上的自主性愈来愈低,能够掌控的事物愈来愈少,生活与行动都要仰赖他人,于是很没有安全感,只好藉由囤积行为,表达自己对于脚下这块生活场域还是有掌控权的。家人一定要趁事情还没有一发不可收拾之际,提早注意到征兆,给予老人家必要的安全感与心灵支持。 易怒与激动:老人的思绪较为缓慢,若是咄咄逼人或强行规范,往往会激怒老人。老人一旦发飙,就会扯到「我也没有几天好活,你们就这么等不及吗?」家人面对这样的怒气与激动,容易觉得自己照顾老人家已经很累,一切都为他好却要被这样糟蹋。若双方都很火大,这情况根本无解;如果僵持不下,老人家因之发生意外,家人应该会懊恼罪恶一辈子,何必呢?所以建议子女先冷静下来,好好哄哄对方,事情才会平安落幕。 ▍医生这样说 老人家从不服老、抗老到自怨自艾,到底是哪些因素让他们产生一百八十度的急剧转变?
以上这五点因素都可能让老人家从「不服老」的制高点,一下子摔落到「老了」、「没用了」的自怨自艾谷底。 ▍子女该怎么做? 如何陪伴老人家平顺地从「不服老」过渡到「服老」?简单的说,就是要提供老人家「五心」级的照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