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06 16:29:27 来源:物联网智库微信群 作者:刘宗孺
近两年,众多一线家电品牌、互联网大佬纷纷开始对智能家居谋篇布局,跑马圈地,发布了各自的战略计划,平台和统一协议并非一蹴而就,演进的过程将会使强势集团形成行业联盟,再上升成为行业标准,竞合关系将长期存在。
【库课课堂笔记干货整理】 【主题】物联网各大生态圈浅析
【讲师】刘宗孺博士 BroadLink CEO 【时间】8月5日晚20:00-20:30 【地点】物联网智库微信群 【讲师介绍】刘宗孺博士,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BroadLink)CEO,原是墨尔本大学60 GHz WiFi项目经理,架构及集成负责人,从事WiFi芯片研发,标准制定,WiFi相关产品研发10年,是IEEE802.11工作组成员。 2013年刘宗孺联合创办BroadLink,在智能家居领域掀起热潮,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家居公司之一。BroadLink向市场推出了智能插座、智能遥控等单品,借助单品的巨大成功,刘宗孺博士提出了“BroadLink DNA”和模块化智能概念,致力于构建智能家居领域互联互通的生态体系。
刘博士: 大家好,今天不聊我们公司,扯扯行业。 近两年,众多一线家电品牌、互联网大佬纷纷开始对智能家居谋篇布局,跑马圈地,发布了各自的战略计划,我们认为,平台和统一协议并非一蹴而就,演进的过程将会使强势集团形成行业联盟,再上升成为行业标准,在未来的一段磨合期内,竞合关系将长期存在。提前准备好了文字,发的比较快,这也是我们即将发布的白皮书下部。 智能家居市场看似繁华热闹,蕴藏无限可能,实则鱼龙混杂,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无序竞争导致业内乱象丛生。各路公司都在打造平台,自建生态系统,于是形成了各自为阵、互不兼容的局面,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共通的协议和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浅析智能家居各大平台之争 先聊聊海外巨头: 关于智能家居的标准之争,在海外毋庸置疑将仍是由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主导市场。而在中国,由于涉及到国家安全,必定会有自主的标准出现。2014年,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的通用协议、安全配对,Siri控制接口等。Homekit在手机操作系统上搭建合理的架构,可与通过认证的智能家居产品配对,用户可以通过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上的应用软件或者Siri语音直接来控制智能设备。 苹果: 苹果通过HomeKit平台制定了标准,开放出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系统部分底层。HomeKit主要开放了两个应用接口,一个是WiFi配置接口,开放底层协议后,WiFi设置将会自动发现、识别新设备,选择网络并连接,用户不用任何操作,甚至无需输入WiFi密码,设备就能简单轻松连接上网;另一个是负责语音控制的Siri接口。目前HomeKit仍是处在试水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完成产品按苹果的接入,明年第二阶段将实现各个厂家的智能家居设备在iOS层面互动协作,可实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无需厂家之间直接对接。平台为智能硬件开发商以及第三方开发者留下了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目前HomeKit在执行远程控制的时候必须通过Apple TV实现,针对中国市场无法使用的情况或将采用变通的方案。 谷歌: 在今年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宣布了IoT(物联网)战略Weave协议。在智能手机领域,谷歌凭借Android成功打造了占据市场80%的移动生态环境,如今也希望在物联网领域构筑自己的王国。谷歌正试图建立一套开源的标准,将与安卓系统更好地融合,安卓手机将可以轻易发现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 2014年收购Nest后谷歌尝试 work with Nest计划,试图打造以Nest为中心的智能家居平台,进而推广标准。但无论苹果还是谷歌,目前接入的都是一些明星单品比如Dropcam摄像头,Pebble智能手表,August智能门锁,Jawbone智能手环等,其体验仍处于初级阶段。和中国情况类似,目前还是科技爱好者的天下,普及到大众仍然有巨大鸿沟。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智能家电领域还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包括芯片应用、云端技术等等。在小米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刺激下,家电行业有了更强的紧迫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智能家居、智能硬件领域都是最火热的,家电联网、智能家居方案等方面实质上已经超过美国。 在国内,进军能家居领域,并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大致有这样几类: -电商行业,如:京东、阿里; -互联网公司,如:腾讯、百度、360、乐视等; -家电巨头,如:美的、格力、海尔、TCL等; -手机平台,如:华为、联想、魅族、中兴、酷派等。 他们都希望快速建立智能家居平台和互联互通的开放生态系统,抢占智能控制的入口,做一站式智能生活服务,并在智能时代形成规模优势。当然还有一个避不开的小米,跨界的公司需要单独拎出来谈。 京东:京东2014年成立了智能集团NSNG,NSNG意为“No Smart No Goods”,即“非智能,不产品”。主要围绕智能硬件开展业务,核心业务包括京东智能云、JD+计划和京东微联超级APP。同时,京东还推出了智能创业孵化、技术平台支持、产业链整合、金融投资、渠道推广的战略布局。消费者可以用京东微联APP控制所有接入的智能产品,实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通、大数据集中管理、智能场景化开放服务。作为B to C 以3C家电起家的销售平台,京东在物流体系、售后服务、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用户在京东渠道购买大家电非常放心。 阿里:今年4月,阿里巴巴整合天猫电器商城、淘宝众筹、阿里智能云等业务部门,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业部,集成了强大的电商销售资源、云端数据服务、内容平台,力图打通全产业链。凭借成熟的用户购买习惯、支付习惯,以及足够大的流量导入等优势,阿里将加快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居的孵化速度。 腾讯:腾讯主要利用QQ物联和微信互联做接入智能硬件的尝试,两个团队各自冲锋。“QQ物联”智能硬件开放平台连接应用、智能硬件、线下服务,构建以社交网络为起点的智能硬件生态圈。接入微信互联的智能硬件包含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家电产品和智能健康类产品,曾经尝试做企业公众号——“我的设备”官方公众账号,不久的将来也许将赋予每个智能设备一个微信号,出现在通讯录入口下。用户通过微信可以实现对所有产品的控制,而且推送和分享功能将继续发挥优势。微信已经成为一个超级APP,用户几乎所有的时间和使用习惯都与它深深地融合,将来很可能作为天然的IOT入口。 百度:百度发布的“Baidu Inside”智能硬件合作计划,为生态链上的设备提供云存储、智能识别、智能检索、LBS等技术和数据支持以及用户支持。目前百度在硬件方面有所收缩,精力投向人工智能。百度多年来专注于人工智能、百度大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和大量的数据,用户的搜索数据库非常丰富。当设备都联网互通后,百度再发力时,它在数据挖掘和分析上的优势就会充分体现。 360:360上线了智能硬件官方平台“360商城”,同时启动了智能家居战略。从360智能路由器、360智能摄像机到大神手机,周鸿祎在智能硬件方面布局已久。基于现有安全、大数据、云服务等,周鸿祎表示要借助现有优势,并投资百亿打造一个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圈。同时,当家电联网真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出现安全隐患问题,360在物联网安全方面将会有所建树。 乐视:今年7月,以电视内容起家的乐视召开了乐视生态·开发者大会。乐视打造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生态,拥有海量的高价值用户、智能终端系统、大数据服务、云计算等生态优势。随着平台的开放,乐视生态延升到了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领域。为打通设备间边界,乐视推出智能硬件服务平台——乐视智能硬件云,设备接入该平台后,可以和不同厂商的设备互动。同时,跨终端的超级APP——乐居家,将轻松实现对各种智能家电的统一管控。 美的:美的推出了M-Smart战略,以智慧、健康、节能为核心,并拟定了四阶段的推行计划,实现从各品类联网、单品类自动控制,到智慧管家自动控制,直至社区、商店、医院等生态圈的交互应用,最终目标是构建全新智慧家居生态圈。将丰富的白电产品群打造成“空气智慧管家”、“营养智慧管家”、“水健康管家”、“能源安防智慧管家”四大智慧家居管家系统。 海尔:海尔2014年发布了U+智慧生活开放平台,将多种服务入口统一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贯彻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体验。U+是基于海尔多年的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积累后升华的平台。包括以空气盒子为代表的“U+健康空气全套解决方案”;以智能冰箱为中心的“U+膳食综合解决方案”;由热水器、洗碗机组成的“U+水生态系统解决方案”;洗衣机、烘干机组成的“U+衣物护理解决方案”;电视和平板电脑组成的“U+家庭娱乐解决方案”等。 TCL:TCL今年4月与控股子公司TCL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9,000万元于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并通过该公司于中国境内投资成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作为智能家庭项目的营运实体,将正式推出智能家庭APP“智趣家”,抓住用户需求痛点,打造最贴近市场需求的智能家庭应用。 格兰仕:格兰仕也发布G+智慧家居平台,支持格兰仕全品系家电的云接入服务,通过云端大数据分享,全产业链伙伴都可以更精准把握市场、服务消费者、扩大合作。作为智慧生活的入口,平台会与微信、微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消费者构筑一个更加开放、便利和安全的智慧家居生态圈。 近两年,众多一线家电品牌、互联网大佬纷纷开始对智能家居谋篇布局,跑马圈地,发布了各自的战略计划,这种行业乱象可能还要持续三到五年。平台和统一协议并非一蹴而就,演进的过程将会是强势集团形成行业联盟,再上升成为行业标准,在未来的一段磨合期内,将会是竞争合作并存的局面。 在国内,必然会出现我们自己的行业标准。至于国家是否会推出一个标准,标准最终到底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推出,一切都还尚未可知,我们拭目以待。 还有一个话题最多的就是小米,这部分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白皮书发布时会有专门针对小米的解析。 总结 京东的优势是B2C平台,用户买家电信任度高;阿里的流量是厂家愿意接入的最大原因。第三大电商是小米,目前还都是“帝国”生态链产品。目的是抓取用户使用习惯和粘性,买下一个智能产品必定在MIUI系统中。各个手机平台则开放一些底层,让产品接入和用户使用体验更好,各有各的超级App。运营商虽然都有布局,但推进速度远没有互联网公司激进。这一轮的智能家居热潮主要还是互联网公司在做推手。另外广电,国电,大房地产企业都有一定布局。在全行业推动下,智能家电将先于智能家居普及到老百姓家里。
【课后交流提问环节】 提问:BroadLink后续有什么新产品打算? 刘博士:我们以2B为主,2C产品以教育市场为目的。
提问:请问2C产品是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呢? 刘博士:2C我们是从插座、遥控开始教育,一是成本要低,二是可以扩展。
提问:刘总您提到的以上这些多家各自为重,你最看好那家? 刘博士:各个生态圈都有自己的优势,我看好中立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要真正做到开放,还有一段时间博弈,但终究会走向统一。滴滴和快的都合并了,还有什么不可能?所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打打更健康[呲牙]
提问:现在都是通过各家的app控制各家的产品,未来刘总觉得会是通过一个通用的App就能控制各家所有的产品还是采用其他的控制形式? 刘博士:每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超级App,谁的体验好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在几年内App仍然将是重要的控制方式,人工智能引入后会逐步去App化。
提问:这些厂家中大都只是概念性的,好像只有小米有比较全的产品配套落地。你怎么看? 刘博士:小米不能算全吧,还都是比较初级的。很多“传统”智能家居厂商都比小米的产品多。
提问:请问刘总,博联智能家居单品和机器人联动的进展如何? 刘博士:和两家在合作,最晚下个月都会面世。
提问:您好刘总,请问您: 1.现在家居行业里,除WiFi外,低功耗的技术ZigBee、Z-wave,BLE三种相比,采用比例大概是怎么样? 2.请问智能家居的组网上会是以WiFi+ZigBee,还是+BLE为主要趋势?谢谢。 刘博士:Z-wave可以忽略,BLE mesh还不成熟,短时间也不会爆发。ZigBee目前占有率最高,短期内看可能是Wi-Fi+ZigBee或者说ZigBee的变种,比如Thread。还有一个技术可以关注,Lora,我们在推进产业化。
提问:您对WiFi最终能否在低功耗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彻底改变家庭领域里面采用别种通信技术的可能性,您的看法如何? 刘博士:低功耗前提是非长待机,平时休眠,需要时候启动。在电池供电设备中WiFi不是合适的选择,一定需要补充技术。三年前我们用过GainSpan的低功耗WiFi,一分钟发一次数据,2节5号电池可以用一年。
提问:现在市场上那家的智能家居产品销量最大?每年卖多少? 刘博士:都不大,也就插座能卖几十万个。小米的空气净化器出货量不小,超过五十万台了应该。
提问:BroadLink DNA 到底是什么? 刘博士:DNA是做一个互联互通的送水工,帮助各家电企业实现跨品牌跨品类的互通。众所周知,家电的互通是最难的,我们通过提供模块,云,App的交钥匙方案帮助厂家实现智能化。使用我们方案的就自然有了这个互通的基因,DNA。如果各家都做自己的一套,产品之间不用同一种语言,就没有将来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我们对接所有的平台,以上提到的各大生态圈都全面打通,厂家希望接哪个都可以,当然除了小米。这样厂家接阿里、京东、微信等,包括自己线下的产品都是互通的。我们所有提供给厂家的模块、方案都通过2C小产品做了大量验证,适配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种安卓手机,不同牌子的路由器,各个运营商。
提问:目前哪些门类,会迎来较大市场需求?蓝牙BLE4.0您怎么看? 刘博士:BLE早就大量出货了,可穿戴设备都在使用。
提问:刘总,看来您还是看好WiFi+ZigBee方式的,但现在各个ZigBee的模块厂家的互联互通问题,您怎么看,有什么好的技术路线去改进吗? 刘博士:ZigBee3.0,ZigBee这么多年没有大量普及最主要的原因是各有各的协议,这也是为什么ZigBee3.0推出的原因。在灯行业ZLL(ZigBee Light Link)已经实现互通,国外ZHA(ZigBee Home Automation)也相对互通。
提问:刘总,SmartLink是一个标准协议还是各厂家有各自的实现方法?您觉得这个方面的配置功能,哪个协议或哪家做的方便性和实用性都很好? 刘博士:这个方案最早是TI在CC3000里推出的,原因是因为3000不支持Soft AP。当时其他芯片厂家看不起这个方案,我们最早采用了,并且推出了第一个量产的产品,WiFi插座。但大部分使用SmartLink的方案都会有适配性问题,在实验室都很好,到用户家中各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参看我上面的回答:我们所有提供给厂家的模块、方案都通过2C小产品做了大量验证,适配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种安卓手机,不同牌子的路由器,各个运营商。
刘博士: 最后,请关注我们8月19号在深圳的发布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