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景阳冈在山东聊城阳谷县张秋镇内。李逵在山东临沂市沂水县杀的四虎。解珍和解宝在山东登州城外捕虎。似乎,水浒里打虎杀虎,多半在山东。 为何虎患出没,以山东为主?历史考究起来,北宋年间,山东是不是虎患之地?这里,且听我细细道来。 武松和李逵杀的吊睛白额大虫,是哪种虎?两人所在之地,其实在老虎活动范围内水浒里所描述的大虫,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吊睛白额大虫。吊睛是老虎的的眼睛向上斜翘,白额是老虎额头是白色的花纹,大虫是古代对动物的称呼,不是单指昆虫纲的动物。 《搜神记》有云:“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另外,古时对动物泛称虫类。比如: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 在中国,老虎主要是东北虎、华南虎居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一带,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南虎的经常出没的地方。所以武松和李逵见到的,就是华南虎。 诸位知道,山东聊城到沂水,大约380公里左右。而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100 - 4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达900平方公里以上。老虎是山地林栖动物,无固定巢穴。只要有山林,长途跋涉觅食很正常。 既然说到老虎活动范围广,那武松在景阳冈见到老虎,李逵在沂岭见到老虎,正是老虎活动范围之内,所以并不奇怪。 老虎伤人,从古至今,并不鲜见。古时捕猎工具简陋,只能捕捉一些攻击性不甚强的野兽。倘若碰到老虎之类的猛禽,便束手无策。又加上虎患不断,人畜被攻击伤害。所以老虎被视作自然灾害不为过。 在宋代,的确虎灾频发,山东只是虎灾一部分而已在历代,虎灾的相关记载其实很多,攻击人畜的事件频发。各地经常记载:虎灾连年,群虎遍扰,伤及死者近数百人。 《宋史》卷66《五行四》共计“虎患”11例,其中10例在南方,也是江南6例,湖北2例;蜀地1例;广西1例。虎被打死5例,最多打死数量达到30只。欧阳修也不禁感叹曰:“猛虎白日行,心闲貌扬扬。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 因为老虎的活动范围偏广,宋代虎患集中在长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带,经常出现老虎的踪影。 程民生的《宋代老虎的地理分布》列举了宋代发生的数十起虎患,并认为:在宋代,老虎遍布绝大多数地区,除京师开封府以外,各路均有分布,连平原乃至城镇都有老虎活动。人地矛盾的加剧,使虎患时有发生。 所以,山东出现虎患,实际只是侧面地反映宋代某个城镇出现的状况。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虎灾。 虎患的发生,人们也就产生了对老虎的敬畏,也希望老虎与人类能达到和谐共处的愿景。古人很多时候,对付不了天灾人祸,便按宿命论来总结经验。说什么“是天地间所有之物,有此物则有此理。”,什么“人不怕虎者,虎不奈得其人何,是有此理。”那都是无奈之言,为自己无法摆脱虎灾找个心理慰籍而已。 水浒里,施耐庵也曾写过一句:大虫不吃伏肉。说的意思是:强者不会欺负慑服在脚下的弱者。 这里一句话,是把大虫视为强者,当你无法征服它,便只能臣服于它的脚下。 施耐庵为何要写武松打虎,李逵杀虎? 无非是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征服的猛兽,只能通过小说的描述,试图去表达自己的愿望,人能胜天,哪怕是老虎,人类徒手或靠自身力量也能征服。 虽然,那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