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与法国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为何英法两国所走上的道路却截然不同?

 世界历史网 2022-08-06 发布于上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法国大革命常常被定义为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力的推动了欧洲大陆的反封建斗争。这两场革命虽然相隔了大约一个半世纪,但实际上双方还是有"一定交集"的。

搞清这两次革命的区别,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规律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当然,英法两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是异常复杂而曲折的。要想彻底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容易。

描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绘画

英法革命的相同点与联系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封建专制统治者则不断实行专制统治,剥削和压迫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满足当前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不相符,急需改变和反抗的现状。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一次对战。双方都是以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目标。根据《新端近代史》所写的那样:

"在这两场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经验和文化教养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他们打着自由、平等的口号,鼓动人民奋起反抗,向封建制度发起挑战"。

两次革命首先都是资产阶级以议会为根据地发出政治要求—要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提高政治地位。然后由议会的斗争发展成暴力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最终取得胜利,将政权从封建专制统治者手中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

掌握政权以后,资产阶级都分化为不同的派别,如英国的长老派、独立派、平等派,法国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等。但这些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运用政权的力量开始走向发展资本主义、建设国家的道路。

雅各宾派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

其次,这两场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不甘心自己的退出,公开或秘密地进行反革命(反动派总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是首先挑起内战来捍卫自身的利益),但最终都被资产阶级推向断头台。然后,两国都出现过个人独裁的现象,如英国克伦威尔和法国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最后,在两场革命中,广大人民群众都有所参与并且在革命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致使有着妥协性和懦弱性的资产阶级实行了一些原来不曾打算施行的措施,使革命向深入发展。如英国革命中,由自耕农和手工业工人组成的"新模范军"击败了英国王党军队;而在法国革命中,由"无套裤汉"组成的革命军队,粉碎了法国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和反扑。

两场革命虽处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政治状况,但是仍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可见,历史是有一定规律的。开端不同,但过程却是一样的曲折。此外,法国革命发生在英国革命之后。从某种程度来说,法国大革命是受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定影响的,也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借鉴和继承了来自英国大革命的"遗产"。

描绘法国大革命的油画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各有各的不同。由于两次革命前后相距一个半世纪,再加上一些历史因素、地理条件和国际环境等等差异,使他们又带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两次革命所打的旗帜不相同。有的资产阶级学者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清教徒革命。但实质上"宗教"只是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用以战胜国王和贵族的旗帜。即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进行的。十七世纪的英国才刚刚开始脱离中世纪,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没有从中世纪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就像《英法两国资产阶级的区别》一文所写的那样:

"群众的感情唯一是由宗教'食粮'来滋辅的,所以为了引起暴风般的运动,就必须使这些群众的白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

描绘清教徒生活的作品

因而,资产阶级只得借助宗教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于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此发动了反对国教的清教运动,以加尔文教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宣扬工商业的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发财致富是上帝选民的标志等。清教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清教与国教的冲突,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

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是抛开宗教外衣,高举理性大旗,向封建特权制度直接发起挑战,宣扬人人平等,人的自由精神等。这是由于法国当时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且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经济实力和思想武器,使得它不需要借助外物便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

其次,不可避免的谈及到两场革命中资产阶级同盟军的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而法国却是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联合。这主要是取决于双方贵族的特权有所不同,在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的兴起,使得一部分贵族通过圈占土地,开办农牧场或直接经营工商业,以资本主义剥削代替了封建剥削。他们表面上仍保留着贵族的头衔,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资产阶级新贵族代表——克伦威尔

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利益逐渐与资产阶级趋于一致,使得双方便在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联盟。但是法国不一样。法国的贵族拥有着一定的特权,贵族在法国是统治阶级。而真正有资产,有实力的资产阶级是属于第三阶级,也就是被统治,且和农民和城市市民是同一阶层。这样看来,法国的贵族绝对不可能是放弃自己的特权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只能是资产阶级发挥第三阶级的力量,即和下层人民的联合。

两者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

此外,两者所处的环境也不尽相同: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外部世界忙于战争或者是发展没有干涉英国,使得英国专心于内部的革命;而法国则遭受到来自内部的革命以及外部力量的干涉,使得法国的革命环境更为艰险,甚至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最重要的是,革命的彻底性的问题就像《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之不同》写的那样:

"有的学者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保守的、渐进的,因为它未能完全摆脱封建主义,国王的存在就是一个铁证。而法国是彻底的,因为它彻底的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势力,通过血腥的暴力方式与过去完全割裂。但我觉得以革命彻底性并不能说明哪一方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

一个温和,一个剧烈是由于当时的各种因素影响的。当时的英国有议会制约国王,限制国王权力的思想已经有了;而法国仍是王权至上,特别是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以后使得法国的贵族和国王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此外国民性也有着差异,英国人保守、礼貌,而法国人激情、浪漫。两种不同的气质使他们对待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就不相同了。这是国情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同样也是历史的选择,没有彻底不彻底的差别,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差别。只有适合本国的国情,那才能走的更长远。

英国议会开会的场景

两者国内的封建势力也不相同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像法国那样强大。英国到革命时还保存着国会。国内上院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而下院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新贵族们代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下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国王没有常备军,必须国会拨款才能建立雇佣军。因此,新贵族可以利用国会对付国王。此外,英国地方自治机关很有势力,这些机关也多半掌握在中、小新贵族与富商之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所说:

"英国的封建王权还不太集中,它较法国专制统治软弱得多。"

在这种条件下害怕人民取得胜利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更不想与群众结合起来,而只利用人民群众这一决定性的革命力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同时,十七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没有成熟,城乡劳动者的觉悟还很低,这也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能够利用群众运动、实现他们目的的原因。

而法国资产阶级面临的封建敌人是非常强大的。法国封建贵族与僧侣既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那么法国国王的权力就易于集中。在中央有受国王统一指挥的官僚机关;在地方有国王派的总监代理国王进行统治;法国国王既有常备军,也有不受任何牵制的独断独行的最高权力。

更重要的是革命前法国人民在启蒙学派思想的影响下,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和取得胜利的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具有了改变自己处境的决心和觉悟。

因此,法国资产阶级就不可能像英国革命时资产阶级只利用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他们必须真正地解决那些劳苦大众的要求,才可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和人民结成同盟的客观条件与原因。

法国启蒙运动代表畅谈的场景想象图

总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虽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但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国民性质、阶级差异等因素造成。

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为何英法两国所走上的道路却截然不同?

在英国光荣革命结束后,法国也于公元1789年开展了大革命运动。同英国一样,法国人也早已经对君主专制制度不满许久。但是法国人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拒绝参考和采纳英国君主立宪的经验,而是要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了如今以共和制为政治体制的法兰西共和国。

英法两国之间的关系毋庸多提,二者虽然常常爆发矛盾,甚至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在和平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较为紧密的,许多领域也颇为相似。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英法两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呢?

英法两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起因

公元16世纪,英国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也开始逐渐尝试摆脱天主教的控制,并逐步转化为新教国家。

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英国也开展了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英国内的天主教会因先前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待遇,掌握了英国全境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并且还拥有对这些土地征收赋税的权力。久而久之,英国教会的财富积累的越来越多;而英国百姓和英国王室则因土地税收不足而面临着财力不足的现象。

即便英国受地理位置限制,使其不得不将海外贸易作为支柱型经济。但是土地依旧是英国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且英国国内也存在规模庞大的小农阶级。教会的特权,使统治阶级、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因此英国人才会站在天主教会的对立面。

将英国从天主教国家转向新教国家的国王亨利八世

当英国成功完成转型后,也宣告彻底脱离了位于罗马的天主教廷的控制,英国国内的天主教会也被改造成了英国国教会。然而在公元1688年时,时任英国国王的詹姆斯二世却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英国的国教从新教修改回天主教,这就激起了全部英国人的怒火。

在这一年,英国人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并邀请荷兰的威廉前来就职国王,并与后者签订了《权利法案》,正式确立了英国的政治体制为君主立宪制,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光荣革命事件。

反观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主要是因为法国经济的衰弱、启蒙运动的快速展开和国王路易十五的无能所引发的。当时的法国已经从路易十三统治时期的欧洲霸主的宝座上跌落了下来,且一直处于不断衰落的状态之中。

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和欧洲战争,但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利益。相反,法国还因连年不休的战争导致国库日益空虚,国内经济生产低迷,通货膨胀异常严重。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Although Madame de Pompadour's favourite, Étienne-François, Duke de Choiseul, restored France's military strength, the failure of Louis's secret diplomacy in Poland enabled Russia, Austria, and Prussia to partition Poland and virtually eliminate French influence in central Europe. Although Louis had been popular as le Bien-Aimé in his youth, he had gradually earned the contempt of his subjects.

  • 译文:尽管庞巴杜夫人最喜欢的法国总理埃蒂安·弗朗索瓦恢复了法国的军事实力,但路易在波兰秘密外交的失败使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得以瓜分波兰,并几乎消除了法国在中欧的影响力。尽管路易年轻时曾以"乐宾爱美"的称号而广受欢迎,但他却逐渐赢得了臣民的蔑视。

法兰西王国国王路易十五

种种因素都在向法国人表明,法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逆了,而罪魁祸首就是无法给国民带来福祉,反而要把全体法国人带向亡国深渊的波旁王室。

不难发现,英国和法国虽然同样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是引发革命的原因却是完全不同的。英国是因宗教纠纷而引发的政治革命;而法国则是因为国王的无能和国家的衰弱,引发了法国国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最终才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基于这一逻辑出发就不难发现,即便英国人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但对于封建君主制是不反感的,只是不愿意看到英国的发展方向由君主的个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因此在光荣革命结束后,英国人在已经具备建立共和制的情况下依旧选择邀请威廉前往英国担任国王,足可印证这一点。

而法国人则是因国家的衰落,才对封建君主失去了"全部"的信心。之所以给"全部"二字打上引号,是因为后来的法国人还曾经尝试过重新扶持君主专制制度来引导法国重新走上欧洲霸主地位。当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失败后,法国人才意识到只有共和才是唯一的选择,这才会形成如今的法兰西共和国。

统治法兰西王国的波旁王朝旗帜

英国的光荣革命存在着妥协性

英国人之所以会掀起光荣革命,主要因为詹姆士二世的宗教迫害政策和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统治地位等行为却触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阶级的共同利益。因为天主教一旦恢复,他们就可能丧失在宗教改革中获得的财政地产,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必然受到危险。

同样的,如果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就会把国家拖到腥风血雨中,旧的传统和制度会受到挑战,双方的经济利益同样会在冲击中受到危险。

詹姆斯二世的宗教政策,直接诱发了光荣革命

由此可见,这场兵不血刃的宫廷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妥协。这个"不流血"的结局注定了革命不会发生,且妥协性是这些冲突解决发展的常态或是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妥协,或议会两院之间的妥协或是两党之间的妥协。

尽管这种妥协式使得英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速度与程度相对减弱,且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在议会中并没有停止斗争,但我们看到一种政治冲突下的正和博弈状态——英国找到了最终的政治归宿,资本主义立宪君主制在这个国家建立了起来。

这种英国式的政治妥协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种英国政治发展的常态,也是一种民族特性、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方式。不过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许多主流学者都对英国的妥协性政治赋予了较高的评价。对此,泸州市委党校现代管理系的陈强讲师在《从英国脱欧公投看英国政治的妥协策略》一文中曾经提到:

英国学者莫雷也认为"妥协在英国尤为典型,妥协是不可或缺的"。阿克顿更是夸赞道:"妥协就是政治的灵魂。"库什曼提出,"议会政治中的成功者往往是熟练运用妥协艺术的人"。本杰明更是明说,"妥协像火一样,虽然有引火烧身的危险,却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妥协原因的研究,博索认为,"政治是把冲突变为妥协的艺术"罗素认为,"英国人承袭了喜欢妥协的传统"。

光荣革命过后英格兰王国的新任国王威廉三世

光荣革命反映了一种偏向妥协的民族特性和传统价值,妥协已成为英国解决政治冲突的主要路径和传统。这对于一个深信传统与惯例的国家来说,无疑已经成为一项"定制"。

特殊的地理环境培养了英国人坚毅、耐心、讲求实际,不易激动的性格,这是妥协必备的素质;强烈地契约精神和深厚的商业传统使妥协成为了他们的艺术;经验主义、怀疑主义的特征,使得他们在遇到冲突时,冷静淡然,总会三思而后行,小心求得解决,避免了极端主义出现;思维模式上,还倾向于分析思维和唯名论。

分析思维突出求异性,唯名论认为事物的特殊性高于一切,这样就使得容忍得以培养,能够容忍对方也就能容忍冲突另一方的存在。

但英国的妥协传统,不是无条件的让步,不可称为怯懦的选择。它是在确保自己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避免直接冲突造成更大的损失,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策略,成功的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法国大革命存在着激进性

法国大革命是公元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封建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军攻占了象征法国封建王权统治的巴士底狱

法国人之所以会选择十分激进的方式来推翻封建君主制,其实和法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早期,法国地区曾经是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且一直受到传统的罗马文化的影响。虽然英国也曾经被罗马人统治过,但相比起法国来说则短的许多,因此法国文化传统中的罗马元素保存得更加完整一些。

由于罗马帝国存续的时间较久,后来又被法兰克王国和法兰西王国两个封建王国所取代,因此等级制度一直深深刻在后来的法国人的心中。也就是说,法国人所受到的封建压迫的时间比起英国人来说要更长一些。起初法国人只能够选择向时势妥协,但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法国人开始寻求自由和平等的道路。

法兰西王国的前身法兰克王国疆域图

正是因为法国人所受到的压迫时间过长,才会导致法国人在挣脱束缚时的行为显得有些过激。有趣的是,当充满了激进性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反而逆向影响到了已经完成光荣革命的英国。为了避免国内再次掀起新的革命运动,因此大多数英国人对法国大革命一直持以批判态度。对此,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胡玲副教授在《试析法国大革命对英国激进运动的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

···伯克曾主张限制王权,也曾支持美洲殖民地的斗争,但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就对革命持反对态度,害怕英国效仿法国破坏传统。他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一书中指出:"光荣革命的原则不是变革,而是维护传统,传统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因此是社会的基石。法国大革命正因为破坏了传统,才把法国引向崩溃;英国不可步法国的后尘,它必须维护传统,保障国家的安全。"

通过剥削下层阶级而获得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法国贵族们

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资产阶级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完成了资本积累后开始逐渐向封建王权发起挑战,希望能够获得政治上的权力。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还希望借助经济上的优势,打破受权力结构限制的不平等现状。因此,资产阶级就成为了法国大革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当然,还有一股势力是我们所不能够忽视的,这就使当时法国内部的存在的小农们。他们也希望能够使法国变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患寡患不均",以没有大贫大富、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为社会公正的标准。所以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也能够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出现。

法国大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彻底的一次大革命,而他的彻底性和他的暴力性、全民性是不无相关的。

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法国大革命要比英国的光荣革命更加暴力,但是在对于推翻王权方面,也做的更加彻底!

英国的共荣革命,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议会和皇宫,完全就是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英国的平民压根就没有掺合进去。

当时伦敦的市民,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完全是闲看资产阶级议员和国王进行殊死的搏斗!

甚至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的那场内战中,查理一世被砍了头,而那场战争也并没有过分的波及到平民。

资产阶级议会推举克伦威尔组成新模范军,和查理一世的保王党军队展开血战!

而这场战争中,双方的士兵其实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他们只不过是为了雇主而打仗罢了!

克伦威尔给发军饷,新模范军就练成了!

查理一世同样也发军饷,保皇党的军队还有雇佣兵也就一蹴而就了!

可以说从英国内战一直到光荣革命结束确立君主立宪制,这整个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都算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可是仔细观看英国的革命,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多平民,如法国大革命一样的杀上街头,自发的进行战斗。

这并不是一种全民性的暴力革命,而是只集中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有限战争!

平民或许会遭受一点战争波及,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平民为了军饷而上战场打仗!

其实绝大多数平民都是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头上谁管理国家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仅仅一条海峡相隔的法国,同样是资产阶级革命,怎么就变得如此血腥暴力和具有普遍性?

雅各宾派领袖马拉之死

国王和王后被杀死了,无数贵族也上了断头台,整个国家平民阶层自发的涌上街头和保皇党的军队战斗。

甚至在雅各宾派执政的三年间,光是断头台上的亡魂就有三万多人!

在那个时代,无套裤汉就是平民的绰号,而贵族们则被称呼为红鞋跟,整个大革命已经变成了全民化的一场混乱的暴动。

吉伦特派推翻斐扬派,雅各宾派又推翻了吉伦特派,随后热月党又发动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

每一次政变、革命都伴随着无数人头落地,而每一次都是无套裤汉的平民参与其中,是底层平民的暴力手段实现了一次次政权更迭!

直到最后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了共和国制度,用独裁统治结束了这场席卷全法的混乱的大革命!

为什么会这样?同样都是工业革命先驱的两个国家,一个英国、一个法国,为什么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模式上,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一个是温和的,只集中在上层的,进行有限战争的!

而另一个则是暴力的,全民化的,覆盖全法甚至引发欧洲反法战争的!

至此法国人那种强烈崇尚平等的个性似乎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法国大革命, 其实就是旧制度末期法国的资产阶级和广大小农胸中长期受压抑的平等热望的一次大迸发。

正在炮轰法王王宫的革命军

由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由于英国缺乏罗马化的传统, 英国基本上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这就与法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历程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古高卢地区曾经有过彻底的罗马化,那里的天主教传统和罗马法传统都根深蒂固。由两国古代史的这一差异引发了许多后果,而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两个民族在私有观念方面的不同发展程度。

在说到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的时候, 人们常常提到英国人和法国人有两种不同的流行观念。英国人讲的是"我的封臣的封臣还是我的封臣", 法国人讲的则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再是我的封臣",这两种说法反映的其实就是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私有权意识,英国的说法比法国的说法在私有制法权观念方面就要模糊得多。这注定英国人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是多少会存在不彻底的现象的。因为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封建等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

总的来说,不管英法两国选择了相同的革命道路也好,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也罢,只要贴合各国的实际情况,那么就是合理且合适的政治制度。如果法国人一味地套用英国的光荣革命经验,反而没有贴合本国的特殊情况,那么必然会为盲目的追随行为而付出一定的代价。

英国与法国资产阶级道路的差异不是偶然的,是他们不同的思想传统,不同的君主与贵族的关系,不同的国民意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了解这些,才更有利于我们清晰的比较两者革命道路的不同以及两国历史和文化的差异。


 明朝末期,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兴起,为何没能出现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真的缘起于地理大发现吗?为何首先出现在英国?

 为什么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没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而英国却成功了

 英国光荣革命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处在什么水平?

 世界历史视频系列(33):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