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节的起源的诸多解释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传说造成一种假象:蒙古族不过中秋节。 然而事实情况是:(1)历史上并无“杀鞑”这个事件。(2)中国很多地方的蒙古族过中秋节。根据调查,过中秋节的蒙古族地区和不过中秋节的蒙古族地区约各占一半。 为了撰写这篇文章,我采访了一些蒙古族朋友,他们来自中国的各个地区。我把他们的节日习俗和地区、产业类型列在一张表格上,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过中秋节的蒙古族主要来自牧业地区。 仔细想想,不奇怪,因为中秋节是一个农业节日。 很多接受访谈的朋友都传递了一条重要讯息:从前放牧,老人们不过中秋节;后来农耕,长辈们过中秋节;现在移居城市,年轻人们不关心也不重视这个节日。
七夕节那天,我写了篇短文,讨论时令节日和现代节日的区别(《七夕杂谈:脱胎于传统乡土节日的现代都市节日》)。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基本上都是“时令节日”,用来标记农业季节的变化,节日习俗随农业生产的节奏一致。农历是根据农耕时间制定的。农耕的地方用农历,不耕地的地方——城市、牧区、矿区、林区,不用农历。不用农历的地方,人们就对农历节日较少关注。 农历时令节日以日期命名,如“端午、七夕、重阳、冬至、腊八……”。与时令节日相对应的是“纪念节日”。纪念日以其纪念的事件命名,如“寒食、佛诞、国庆、地藏日、复活节……”。 从名称来看,“中秋”是个典型的农历时令节日。它的起源极早,远不止明代。各地中秋的习俗大多和秋收有关:蒸馍、烙饼、吃瓜、宰羊。 世界各地很多农业民族有自己的秋收节日,尽管这些节日名称各异、起源传说各异,但都是在秋季举行,以享用美食为主要内容。 很多时令节日都像端午和中秋这样,先有节日,后有故事。因为人们不喜欢像我这样的书呆子,用学术的思维来解释节日起源——老百姓喜欢听故事。在众多传说故事中,民族主义的故事总是最有市场。所以端午节祭屈原,中秋节“杀鞑子”,腊八节祭岳飞。 许多历史学学者已经考证,“十家养一鞑”是源自清末的民间传说,有可能是反清会党的文学创作。清代许多文学作品用元代隐喻当朝,用蒙古隐喻满族。历史上并未有过“十家养一鞑”、“十五杀鞑子”的事件。而游牧的蒙古人不过中秋节事实,似乎验证了“杀鞑”传说的真实性,从而让这个传说广为流传。 藏族对中秋节的选择也呈现相似的趋势。近日,我到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做调查。我按照城市、牧区、农区的区分,在华藏寺镇、松山镇和朱岔乡分别做入户访谈。访谈发现,在节日习俗上,城乡差异和农牧区差异特别清晰——城市的藏族人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要放假、邻居和同事们互相赠送月饼。农民过中秋节,家家都在蒸糕点,村庄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牧民不过节,而且最近这几天收割过冬的草料,牧场上的活儿特别忙。 结论 中秋节是农业时令节日,它是农耕文化的标志。从调查情况来看,蒙古族对待中秋节的态度主要受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节日民俗的载体是生产生活方式,当一个地方从牧业转为农业的时候,农业节日就渐渐在此地流行了起来。当人们迁居城市后,农业时令节日的味道又渐渐变淡了。 下面是抛砖引玉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