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句给人力量,诗意改变心境,《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龙洋的解读令人刮目

 qiangk4kzk8us4 2020-02-07

纳兰惊梦/文

《中国诗词大会》换主持人了,那个根据“天若有情天亦老”出口就能对出三首典故的董卿,那个被选手王若西夸赞““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的董卿,那个就连怼天怼地的金星都不吝啬溢美之词的董卿,并没有出现在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取而代之的,是个稍显有点陌生的名字——龙洋。

虽说名字的知晓度显然没有董卿高,但龙洋的出场却并不显得青涩。比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来,龙洋对于诗词别有一番理解:“不管你面对黑云压城还是惊涛骇浪,只要你相信诗词当中的那些精神,那些力量,你就能够一往无前,通向坦途。”

虽没有像董卿一样,不时引经据典、解读点评,但龙洋这番话中对于诗词的理解,却切切实实道出了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直抵人心的原因所在。

诗句给人力量,诗意改变心境,这就是中国诗词之精神内核。

在古来诗贤文达的词句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为人坦荡、素有才名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在贬谪生活中依旧发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自强之音;尽管深知前路崎岖,歧途甚多,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用积极出世的态度,喊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振聋发聩之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包括在开国元帅陈毅那首“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里,亦能读出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境况下,革命老前辈内心的坚韧与平静。从古到今的诗人们,无一不借助诗词表达自己对抗波折的决心与勇气。

实际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也有不少这样“诗词力量”的诗句鼓舞着答题人、鼓舞着观众、鼓舞着每一个热爱诗词的人在逆境之中不慌不乱,冷静前行。

在第四期节目里,就有一位“替女出征”的母亲翁智平铿锵有力的读出自己的定场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位没什么诗词基础的她,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准备,最终才站上本季诗词大会的舞台,为的就是替自己不幸失明的女儿圆一个关于诗词的梦。纵然生活有太多的不幸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与其徒劳无功的怨天尤人,倒不如像翁智平一样,借着苏轼诗词中豁达的心境和自信的态度,笑对人生的坎坷。而这,就是诗意的力量。

其实类似的诗词和故事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还有很多,

无论是第二期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还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豪情;无论是第四期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赤诚报国之心,还是“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里对于战胜疫病困难的决心,都足见蕴藏于诗句中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诗词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它可以在人生低谷时给你奋发的力量,它可以在失意低落时给你豁达的力量,它可以在你迷惘不知去处时给你前进的力量。这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不就是中国诗词的精魂所在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