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年胃痛,6剂而愈(三位名医应用理中丸经验)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2-08

理中丸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太阴病,脾阳不运的代表方。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功用: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方解:本方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炮黑又可止血,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升降,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共为佐使药。四药配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谓“理中”也。

五味菁华 精杞苏心食丸—缓解失眠疲劳 小程序

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使用注意:本方性质温热,对热证及阴虚者不宜用。


类方鉴别: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都是温补脾胃之方。理中丸以温中祛寒,止吐止利为主;而小建中汤则以缓急止痛,调和营卫为主。

2.理中丸与附子粳米汤:都可以治疗腹痛呕吐。理中丸以温中祛寒、止吐止利为主;而附子粳米汤证痛势急迫,且有胸胁逆满、四肢厥

冷等寒盛症。

3.理中丸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都可以治疗腹胀。理中汤证纯属虚寒,多有腹痛下利;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属气滞中虚,仅腹胀,不下利。


许叔微:太阴虚寒案

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吐呕,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

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



杨志一:冷痢案

李某,男,34岁。

腹痛里急,下痢赤白,每日三四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象细弱,舌苔薄白。此太阴寒痢,仿东垣法,以理中汤加枳实温中导滞。

处方:

西党参9g,白术9g、炮姜9g,炙甘草4.5g、枳实6g。

3剂后腹痛下利已止,大便正常,饮食较好,但手足未温,脉仍沉细,再以附桂理中汤3剂调治而愈。


王文正:寒邪客胃案

潘某,男,46岁。

初诊:1985年10月12日

胃脘冷痛十余年,反复发作,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病。近来因工作过累,加之饮食生冷,胃痛加重,嗳气频作,大便溏薄,小溲频多。长期服用胃仙-U、普鲁苯辛等均无明显疗效。

诊查: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略厚,脉弦。

辨证:脾胃虚寒,寒凝气滞。

治法:温中散寒,半硫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

半夏15g,硫黄0.1(研细粉冲)、台参30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6g、姜川朴9g,熟附子12g。

兼服自制消溃膏(生肌散加减方,蜂蜜调膏,本课题已通过省级鉴定)。

二诊:

上方服至2剂后,冒脘痛已止。6剂服完后,胃痛愈,诸症大减,舌脉同前,嘱照上方继进药6剂。

三诊:

药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舌正常,脉沉细。嘱继服消溃膏,定期复查。





素体脾胃虚弱,是招致寒邪客胃的内在条件。寒邪客胃所致胃脘疼痛,往往虚寒并见,因虚受寒,因寒而凝,故选方用药要遵“非刚而不能苏其阳”的原则,选用半硫丸加味温阳散寒,“除积冷,暖寒脏”。

半硫、干姜相配,力在补火助阳,逐寒祛痰。参术炙草,益气健脾以补虚,姜川朴消胀宽中。配服消溃膏祛腐生肌,活血化瘀,制酸收敛,经临床观察及基础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对胃脘痛的局部治疗增加了新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