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和“马上”都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这两个副词在很多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它们之间确有差异。 据考,单“立刻”的“立”便有“即时”含义,如《史记·刺客列传》:“剑坚,故不可立拔。”小时候见过家里的一个玻璃瓶,瓶壁上有“人畜无害,蝇必立死”字样,想必那瓶子是装灭蝇药水的。在“立”的合成词中,除了“立刻”外,还有“立地”“立时”“立即”等词,都是同一意思。宋·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诗:“新晴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干”,用的是“立地”;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立时准状,僉牌来拿陈定到官”,学者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宙士并没有立时发作”,用的均为“立时”;剧作家曹禺《日出》第二幕:“王福升探身向屋内张望,见无人,立即引进黑三”,用的是“立即”。与“立时”相仿,“立刻”也应形成于明代以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有:“立刻的事,他不过走在亲眷家里,料去不远。”在当代,它被使用的频率也似乎更高。 再讨论“马上”。早先,“马上”的释义为马背之上。《史记·陆贾列传》:“高帝骂之曰:‘乃公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唐·林宽《歌风台》:“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指的均为出征交战。“马上”从典故中分离出来,应是宋代的事。如王安石《嘲叔孙通》:“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共经纶。”至于成语“走马看花”,它源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成语的形成应在宋代,杨万里《和同年李子西通判》有:“走马看花拂绿杨,曲江同赏牡丹香。”“走马看花”也作“马上看花”,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杯缘》有:“分明马上看花,但过眼即忘,何尝在意。”可见这里的“马上”与上述的“走马”意义相当,表达骑在马背上前行的状况。 “马上”的“即时”含义的出现比“马背之上”或“出征打仗”含义晚了很多,但却应早于“立刻”。据查,元代杂剧《陈州粜米》就有“爷!有的就马上说了罢!” “立刻”和“马上”往往互为释义,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互相置换。但是,它们显然存在着差别:一是“马上”比较口语化,“立刻”多为书面语言;二是表“即时”的程度有差异,“立刻”离说话时候的连接更为紧密些。例如:“每隔 50米左右就有一个探头,一触及就立刻报警,警察马上就到。”报警在前,警察赶到在后,而不是相反。再如:“下课铃一响,考生们立刻停笔,把试卷反过来放在桌面上,考试马上结束。”考生们的动作在前,随后考试才算结束。又如:“我的散文集马上就要出版。”事实上距离出版还有一段时间。 由“立刻”和“马上”衍生了另外一个词——立马。 “立马”的本义是驻马,使马停下来不走。唐·朱庆馀《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明·高启《大梁行》:“立马尘沙日欲昏,悲歌感慨向夷门。”“立马”表“立刻”或“马上”的义项是后起的,在贺敬之等《惯匪周子山》里才看到:“对!老田!立马写上封鸡毛信给上川红军。”根据推测,后一个“立马”为“立刻”和“马上”两个词的简缩,其初衷是强调时间的短促。果真如此,笔者倒认为有点弄巧成拙,要表达的意思与其本义“使马停下来不走”大相径庭,容易产生歧义。“立马立马!”究竟要人家赶紧停下来,还是赶快走人? “立马”引发我联想到一则有趣的话题——一些旅游城市有这样的雕塑:一匹骏马踏着地球向前奔腾。这本来是很有创意的艺术品,它可以让游客浮想联翩,诸如“走马看花”“周游世界”“阅尽人间春色”等等,激发人们的旅游欲,为城市招徕更多游客。可河南省鹤壁市的这组雕塑却偏偏被一些好事的网友解读为“立马滚蛋”,岂不令人哭笑不得!窃以为,这种解读实乃搞笑而已,并无恶意,对该市的旅游业也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或许某些人群由于这一“炒作”而特意前往消费也未可知。据考,“马踏飞燕”是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旅游城市的标志性雕塑,确有创意,有气势。 马至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