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愚舟唱晚 2020-02-08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前不久在贴吧里曾看到过一个问题:鲁迅写过哪些长篇小说?

乍一看,突然没反应过来,一下子居然想不到答案,于是去百度了一下,答案是鲁迅从未写过长篇小说。

恍然大悟,当年上学的时候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背的滚瓜烂熟,记忆中确实没有提到长篇小说,只是经年不学语文,大多都开始忘记了。

得到答案之后又让我吃了一惊。评价一位作家的成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长篇小说的水准为标杆,但鲁迅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学成就最高之人,居然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支撑,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会让人怀疑先生的成就与地位,如此实力,难怪先生之后,至今难以有人超越。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同时,鲁迅先生留下的诸多经典,在今天也让无数读者受益,最近看完了《呐喊》这本小说集,当初语文课上曾零散地阅读过几篇书里的小说,到现在基本也不留什么印象了,但有些情节却是忘不了的,这次重读,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01.铁屋里的呐喊

不得不说,《呐喊》这本书确实有些难读,书里写的情境距今已经差不多过了百年,读的时候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因此总觉得有种雾里看花的错觉。

因此看完书之后,又去特意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细查之下,居然发现了一丝巧合,《呐喊》这本小说集在1923年8月3日出版,倒是与当下的日子吻合。

作为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读起来毫无青涩之感,里面共包括一篇自序以及十四篇小说。

其中《孔乙己》、《故乡》、《社戏》是当年语文课上便学过的,但这次再读,感觉全然不同,或许是因为没有了考试的顾虑,读起来更加随心所欲,可收获反倒更多,也更加喜欢。

而《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虽没学过,但在老师的推荐下也曾读过一回,只是当时没读懂,现在似乎依旧存在很多困惑,不过正好,多了一个再看一遍的理由。

另外书里面也有一些比较小众的短篇小说,比如《明天》、《白光》,老实说也没怎么看懂,好在也不心急,多品几遍,其义自现。

这次看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反倒是在书的自序。在自序里,先生说了写这本书的缘由——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在当时的时局下,死气沉沉的“铁屋子”原本让鲁迅先生也感到丧气,但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先生终于还是打起了精神,就像是先生在书里的一篇小说《故乡》里说的一样,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于是先生成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我们也因此得见这些振聋发聩的文字。

02.永远的阿Q

书里面最长的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也可以视为鲁迅先生创作的巅峰。

多年之前看的时候,只觉得阿Q是个十分可笑的人,守着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人世间苟且。但这回却又有了新的看法。

小说开始,先是对阿Q的身份和生平做了一番研究,可并非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我们甚至不知道阿Q的原名是什么,只能以阿Q来代指。

当时对这个细节没有读懂,现在再看的时候,或许窥得了一丝真意,阿Q既然没有确定的身份,那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形象,在他身上,说不定可以看到当时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缩影。

那现在几乎过了百年,阿Q过时了吗?

在我看来,没有,阿Q恐怕是永远的阿Q。小说里的阿Q在乱世中苟且,而百年之后的阿Q,在盛世中依旧苟且。我们恐怕都不曾想到,当年视为笑柄的阿Q,会成为后来我们自身的写照。就连阿Q最得意的精神胜利法,也被我们学了个十成十。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书里面阿Q次次被人侮辱,但次次都不学乖,而是要在心理上压对方一头,但说到底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而现代人的精神胜利法在于,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时移世易,有些东西却传承了下来,不论好坏。

另外,当时读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阿Q的身上,这回终于注意到了阿Q周围人的表现。

阿Q忙于苟且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都在苟且。小说里写了一个世人皆苟且的世界,即便是赵秀才、赵老太爷这些略有身份的人,也露出一副到处钻营的丑恶嘴脸,当然他们要比阿Q好些,不过这些好处并没能让他们多出些善心来,反而让他们有了余力来欺侮阿Q。

老舍先生在小说《我这一辈子》里写道,在咱们这讲孝悌忠信的社会里,人们很喜欢有个王八,好让大家有放手指头的准头。

小说里,阿Q就是众人眼中的王八,谁都乐意把手指头戳到他的脑门上,舆论没有一刻对他仁慈过。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众生喧哗的世界,原来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预料到了,又或许世界从来就是个喧哗的世界,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这样想来,阿Q能在众人的奚落声中泰然自若,心理素质倒是比大多数人强上许多。不过一生荒唐的阿Q最终荒唐的死去了,死于衙门的草芥人命,死于自己的麻木与奴性。

而其余人眼见着阿Q被斩首,反倒觉得不够过瘾。阿Q没了,他们的乐趣也淡了,而眼前的苟且还有无穷无尽……

03.当时不识字中意

这回重读这几篇小说,感觉与当年语文课上大有不同,特别是那几篇学过的小说。

曾经,只是为了理解而理解,即便绞尽脑汁,但想法与眼界总还是受了限制。那个时候,这些文章总是让人想到一些死板守旧的标准答案。也正因如此,在学生中流传有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很显然,过分的解读,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对鲁迅先生小说的误读。直到如今重读,有些情感才能稍有体会。

印象最深的是《故乡》里“我”与成年闰土多年后再见的那个场景: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这样的描写,成年后方能明白其中深意。曾经见过一句诗,写的也是如此情境: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经年后重逢,“我”明显地感觉到闰土变了,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但事实上,这么多年“我”何尝没变呢。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没有谁能一直等在原地,阔别多年的朋友乍然相见,我们对对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多年之前,于是现实多半会让人失望,所以曾经的情谊再深厚,如今也只剩下相顾无言了。正如拜伦的一句诗,经年后,我该如何贺你?以沉默,以眼泪?

小说后面写,“我”的侄子和闰土的儿子再次成了好朋友,但又像当年的“我们”一样长久的别离。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的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是“我”的希望,但也只能是希望,“我”希望他们能有不同于祖辈们的新的生活,但不幸的是,生活在有些时候,总是一成不变的。

也正因如此,书里面说到的很多情形,放在当下也毫无违和感。可总还是有人说,鲁迅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那些过时的小说,再无读的必要,可我想,这样说的人,应该从未读懂过《呐喊》,从未读懂过鲁迅先生。

好在大浪淘沙,真正的经典从来不会缺少读者,而且真正的经典也从来不会被所有人喜好。这一点鲁迅先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因此他说,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看着这本书,勇敢地向前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