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豆菟丝子(豆寄生)

 零壹贰012 2020-02-08

大豆菟丝子

大豆菟丝子,是种植期容易发生的寄生病害。为害的菟丝子可以分为中国菟丝子和欧洲菟丝子两种。其危害表现为大豆苗期受害,菟丝子以茎蔓缠绕大豆,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致受害大豆茎叶变黄、矮小、结荚少,严重的全株黄枯而死。这种疾病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等方式来防治。

危害部位

别称豆寄生

病原类别寄生性种子植物

分布区域世界豆产区皆有分布

中文学名大豆菟丝子

危害对象寄生豆科、菊科、蒺藜科等植物

英文病名Soybean Dodder

    基本介绍

    中文病名 : 大豆菟丝子

    中文别名 : 豆寄生

    英文病名 : Soybean Dodder

    病原类别 : 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拉丁文名称及分类地位: 病原有两种。Cuscuta chinensis Lam.中国菟丝子和C.australis R.B 欧洲菟丝子。

    危害部位 : 茎

    危害对象 : 寄生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

    分布 : 世界分布。 [1]

    病原形态特征

    种子椭圆形,大小1-1.5×0.9-1.2(mm),浅黄褐色。中国菟丝子茎细弱,黄化,无叶绿素,其茎与寄主的茎接触后产生吸器,附着在寄主表面吸收营养,花白色,花柱2条,头状,萼片具脊,脊纵行,使萼片现出棱角。欧洲菟丝子藤线状,右旋缠绕,幼嫩部分初黄色,后渐变花白色,蒴果扁球形,吸器卵圆形,与中国菟丝子很相似。两者主要区别:欧洲菟丝子萼片背面光滑无脊,雄蕊着生于2个花冠裂开间曲处,蒴果成熟后,花冠仅包住蒴果下半部,破裂时呈不规则开裂;中国菟丝子萼片背面具纵脊,雄蕊与花冠裂开互生,蒴果成熟后被花冠全部包住,破裂时呈周裂。[1]

    生理生化特征

    菟丝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5℃或高于35℃均不能萌发;最适土壤温度为70-100%,低于30%则不能萌发。菟丝子种子小,出土能力弱,覆土6厘米以上,便很难出土;覆土3厘米,出土受到影响;覆土1厘米,出土最快。适合菟丝子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1.7-29.7℃之间,最适湿度为70-90%之间。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