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如果时间有价值的话,理性人应该尽可能在现在享受好东西,比如成果、胜利、效用、收益、利润、奢侈等,而尽可能地推迟到未来去承受坏的东西,比如苦难、悲伤、支出、成本、失败和拮据等。 人应该像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先享用更多的栗子,或者先吃大葡萄。现实中,很多人刚好和理论预测的相反:情愿从差的起点开始,克服一下,"倒吃甘蔗,渐至佳境"。而不是先来好的,然后慢慢变坏。 至此,我们看出来了,传统的效用贴现理论是有问题的! 行为经济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革命",行为经济学家直指传统理性假设。代表人物是卡尼曼、泰勒等人。第二阶段是"媾和",传统经济学"招安"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也积极向传统经济学靠拢,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做一些修修补补。代表人物是马修-拉宾、乔治·鲁文斯坦等。 新贴现理论就是"媾和"的产物。 鲁文斯坦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和决策科学系的讲席教授,和泰勒一样都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 鲁文斯坦对效用贴现模型进行修正。数学论证统统省略,鲁文斯坦观点大致有三:
你最近表现不错,老板说要发你奖金,但老板又和你玩选择游戏:
你选什么? 鲁文斯坦通过实验证明:今天拿100元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拿158元,而今天损失100元的价值相当于一年后损失133元。 远期损失、收益的贴现率不一致: 远期的"收益"比较不值钱,贴现率更高。 远期的"损失",更为值钱,则贴现率更低。 甚至有人对"损失"的贴现率为负:他们宁可今天损失100元而不是未来损失90元。 小明和小刚各自预订了一辆"拉风"牌汽车。小明的两个月可以提车,小刚的四个月可提车。 两个月后,经销商分别联系他俩,告诉他们现在有两种选择。
小明的选项是A(应该)马上可以开着兜风的汽车;B两个月后到手的一个更"拉风"的汽车。 选项A是小明的现状和参照点。损失规避会让他保留选项A,否则他会很痛苦。同时对未来的好处贴现,让选项B不那么吸引人。 总体作用偏向选项A,所以小明更有可能选A。 小刚的选项是:A马上到手的一辆汽车;B两个月后到手的一辆更"拉风"的汽车。选项B成了小刚的现状和参考点(他本来就要再等两个月),损失规避会让他害怕放弃选项B,但是对未来的收益的贴现让选项B不那么吸引人。 综合来算,总效果没有对小明那么强,所以小刚更有可能等待。
特韦斯基、卡尼曼以及泰勒,这三位更多的是关注微观经济行为。而鲁文斯坦更关注宏观经济行为,比如投资和储蓄的影响。 鲁文斯坦认为,在不景气的年头,让人们去投资和储蓄是很困难的。因为此时期对消费者投资和储蓄带来的(未来)收益打折比较狠,除非有很高的收益率才能吸引他们去投资和储蓄,同时不景气时人们把从降低的收入里拿出钱来投资和储蓄当成(今天的)损失,这样更是要回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