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盲将军让蜀汉续命了十九年「原创」

 彭志文文集 2020-02-08

三国时期的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小时候被舅舅(姓何)收养,后来改回本来的王姓。巴西郡宕渠的人历来尚武,尤其是当地的簧民,是蜀汉的重要兵源基地。王平也不例外,不读书而好枪棒。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脱离刘备,投奔曹操,王平裹挟在里面,追随着杜濩、朴胡等人被迁往洛阳。

几年之后,刘备稳住在益州统治之后,开始争夺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刘备军因此而军威大振。曹操不甘心失败,御驾亲征,率领大军来争汉中,王平以代理校尉(相当于上校旅长)的身份在徐晃的部下随行。王平虽然是个文盲,但很冷静,有头脑,是个很有思想的军人,在演义中,他使一条大铁枪,武艺略逊色于刘封、马岱,又熟识汉中的地理,一个上校,旅长怎么可能体现得出他的人生价值?

汉中争夺战中,曹操连战连败,王平则乘机投奔了刘备。这里面原因很多,一则是王平的家乡巴西宕渠在刘备的控制之下,落叶归根的情结;二则是曹操不重视王平,仗打得很烂,据说,王平与主将徐晃之间有矛盾,徐晃想借赵云之手来除掉王平,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王平反水,他索性就投奔蜀军赵云。

赵云向刘备推荐了王平,刘备大喜,很认可王平,遂任命他为牙门将(相当于禁卫军的上校团长)、从一个地方杂牌的代理旅长,转到中央卫戌部队任警卫团团长。王平还同时担任着蜀军的地理向导官,所以刘备对王平是充分信任的。汉中战役打完之后,王平擢升为裨将军(正规军的准将,或者说少将),相当于副军长。

王平投奔蜀汉,是实现了他人生的一次“华丽的转身”,由一个“二等公民”变身为将军。所以,对于蜀汉政权,王平是很感恩的,也是忠心的。

然后,王平基本上就沉寂了,他的个人素质据说不怎么样,他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会超过十个,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基本上很难按正常途径晋升。

一方面,汉中、益州刘备都拿下来,政权是稳如磐石的。这样,“大老粗”王平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而且,王平的晋升是凭战功,毕竟没什么背景,性格又比较狭隘,好猜疑,做人也没有自信,经常妄自菲薄,性格内敛,比较地低调。再加上欣赏他的赵云自己本身地位都不高,现在跟王平也不再是一个系统,赵云调到西线去防备东吴了。王平仍留在故乡汉中,这里的老大是魏延,一个粗线条,同样不擅沟通的人。刘备的精力更是转移到热点地区——荆州去了,而且很快地死掉了。

直到诸葛亮发动北伐时,王平才再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时,诸葛亮违众提拔参军(参谋长)马谡去守街亭,裨将军王平是马谡(司令官)部下5个偏将之一,另外4个将军分别是黄袭(类似于副将,副司令)、张休、李盛、陈式(或陈某某,陈寿他爹,兼任参谋长);王平的部队(应该是3000人马)是先锋(前锋营,有一个旅的兵力),打主攻的。

但是,整个街亭之战是一场灾难!马谡的指挥完全是错误的,没有量力而行,一个参谋儒将的作战计划设计得像一个万人敌般脱离实际,如演义中所叙,“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曾一再规劝马谡,但马谡不听。司马懿的大军果然绕过王平的前锋营,直接围攻蜀军大本营驻扎的山头,王平被魏将张郃给牵制无法回援……

魏军势大,蜀军大本营水源被断无法坚守,魏将河北张郃,白马银枪,骁勇无敌,当时的那些蜀将无人敢挡其锋芒,张休、李盛等辈皆畏敌不,各部唯有王平敢于冲上去跟张郃交锋,两个人据说是死拼了十几个回合,然后,王平才率领所部千余名士兵且战且退。这样,张郃怀疑王平的撤退是诈败,反而不敢追击了。于是,王平得以将诸营的残部归拢统一起来,率领他们平安撤退返还蜀国了。

失街亭,事后追究失利的责任,诸葛亮斩掉马谡、张休、李盛等三将,削夺黄袭、陈式等人的兵权,唯有王平因为表现优秀,得到了封赏。王平被提拔为参军(集团军参谋长),负责指挥蜀汉的特种兵——“无当飞军”(这支部队规模不大,约有数千或近万人),还进爵位为讨寇将军(少将军衔),封亭侯(省厅一级的干部)。这件事,先不说马谡之罪更主要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杀之可惜,对于王平的提拔问题上,诸葛亮又显得相当保守,指挥一个师远远体现不出王平的价值,当年刘备提拔魏延就远比诸葛亮要大器得多,直接提为方面军(军区)司令。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围攻祁山,另外,派王平部队驻守南围,保护蜀军主力的侧翼。不久,司马懿率领大军攻打诸葛亮,果然派大将张郃来进攻南围。前文提过,张郃是后三国中曹魏方面的虎将之一,能挡住他的将军,蜀汉这边唯有魏延。而王平的武艺不及张郃,死顶的话,拼二、三十回合还是可以的。实战中,王平就依托着地利,坚守不退,他部下的军队“无当飞军”属于山地步兵师,战斗的韧性极强。张郃武力虽在王平之上,受制于地理,竟然拿不下来。南围终于是守住了,王平不负诸葛亮之所托。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蜀军不得不全线撤退。但大将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于阵前反叛了,这对于蜀汉军是致命打击。危急时刻,王平奉杨仪(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之命率兵前往进攻魏延。论武艺王平是不及魏延的,但王平很睿智,他首先恢复了原来的何姓,这一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深远,王平表明了自己与魏延划||清界线的政|||治姿态,因为魏延曾任汉中太守,是王平的老上级,何姓是她妈妈家的姓,而王姓是汉中本地人。

然后,王平不是去与魏延力战,而是利用士兵们的“正统”思想,用心理战术来瓦解魏延的部队。通过喊话策反,魏延麾下的兵都跑光了,成了“光杆司令”。反叛也就很快地被平定了,虽然魏延父子最终是被马岱所斩,但王平瓦解叛军数万兵马,无疑是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

战后,王平又把姓改了回来,所以这个人是很聪明的。他虽然不识字,但喜欢让人给他读书,他通情达理,会做事懂规矩。这次因平叛有功,他的地位自此完全不同了,升任为后典军(从五品,相当于省里面的宪兵队队长)、安汉将军(正规军的少将军衔),辅佐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相当于东川省的代理省||长)。

公元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相当于省|||委的领导,这个爵位很体现他的价值),取代吴懿督汉中(担任汉中,即东川省省||长,兼东川战区的司||令员)。

一年之后,大将军(一级上将,或者说五星上将)蒋琬驻沔阳,把王平被召到大司马(相当于总||理府)府,任命王平为任前护军(正规军的中将)。几年后,蒋琬病重,回军驻扎在涪县。任王平为前监军(军法处长,省一级的宪兵总队长)、镇北大将军(二级上将),统领汉中。

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人马进攻汉中。当时汉中的蜀军兵不满三万,形势危急,诸将皆惊慌失措。有人提议:“我们现在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放弃阳平关,退守汉、乐二城,待涪城的援军抵达后,再反击收复失地……”

汉中如果放弃是会形成连锁反应的,蜀汉也就完了。于是,王平正色地拒绝了:“不行!汉中距涪城有一千余里,援军抵达需许十天半月,魏军若拿下阳平关就会后患无穷。”然后,王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刘(敏)护军、杜参军把守相应关隘,我为后援,若是魏军分兵来取黄金(地名),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等到涪城的救兵到来我们再大举反攻,这才是上策。”

当时,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然后,蜀军按照王平的策略行事,涪城的援军以及大将军费祎(来自成都)的援军相继抵达,曹爽的魏军遂被击退,汉中保住了。蜀汉政权终于渡过了一场亡国的危机,得以续命十九年。

后诸葛亮时代,有一段时间,刘禅是靠着马忠在南中,邓芝守永安,王平在汉中,三人各守一方,来保障蜀汉国土的平安。而王平这个方向,是最重要的战线,他俨然成了蜀汉的“护国之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