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一断崖发现中国古汉字,内容被翻译后,中国专家当场大哭起来

 阡陌躬耕 2020-02-0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诞生过许多灿烂的文化。几千年以来,我国的疆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符号,却永远都留在了那个地方,历经数千年,仍旧能够留存下来,等待着人们的发现。而汉字是如何从上古时期传承到今天的呢?其中当然离不开每一代中国人的使用和记录。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出土的刻有汉字的铭文,这些铭文,让汉字发展演变的脉络清晰地印在每一个国人的脑海。而在我国境内发现汉字铭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倘若在海外发现汉字铭文,则就颇有说法了。其有两种可能,一是证明我国曾有古人到达过该地,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该地历史上曾是我国的领土。

在外蒙古的一个断崖峭壁之上,就曾发现过一块雕刻着汉代文字的石块。1990年7月,外蒙有两位牧民正像往常一样在草原上放牧。然而天公不作美,晴朗的蓝天突然阴云密布,空气异常闷热,显然是暴雨将至的信息。两位牧民为了避雨,跑到了一座叫杭爱山的南麓地带。

没想,正是这次阴差阳错的避雨,一封距今千年的汉字铭刻由此重见天日。两个牧民避雨的杭爱山南麓有一处断崖,而在崖壁上,数行苍劲的中文若隐若现。当然,这两个外蒙牧民是完全认不出的,不过,他们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蒙古的考古研究所。当时这块刻着汉字的石块被人们发现之后,立刻就引起了我国和外蒙古诸多专家的强烈关注。

直到2014年,蒙古才将这个发现告诉了我国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家齐木德道尔吉,还邀请他前往外蒙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因为有了这次合作,这断崖上的文字才有了破译的可能。

2017年7月,蒙古成吉思汗大学和我国内蒙古大学的历史专家组成了联合考察队,来到杭爱山南麓进行调研。整个摩崖石刻宽130厘米,高94厘米,全文260个文字,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仅仅能够清晰的读出其中的220多个汉字,这次合作果然不负众望,经过两国学者的努力,崖壁上的古汉字终于被全部翻译出来。原来,这上面写的不是别的,正是东汉时期班固所写的《封燕然山铭》。

值得一提的是,《封燕然山铭》的创作背景十分特殊。这是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汉军大胜北匈奴后,随军的中护军班固为了宣扬东汉和北匈奴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和汉朝的德威,特意撰的文。其间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燕然勒功”,后世用它来形容建功立业成就功勋。这个铭文里,详细记录了当年这场大战的惨烈程度,以及汉军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荣誉和保家卫国而战斗的视死如归。通过这一席穿越千年的古代铭文和汉字,我国考古学者仿佛看到了这些汉军将士当年的英灵,不少专家为此泪流满面。

燕然山一直都是古代边塞地区一个特殊地区,在历朝历代都有文人雅士将其写进诗文当中,这次石刻的发现不仅是史学成果,在文学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确定了一个历史上模棱两可的地理位置,更证实了文字资料的正确,破解了一千多年的谜题。有专家甚至在确定石刻之时,根据碑文的字体提出大胆的假设这也许是班固本人刻上去的,不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石刻的发现本身就足以激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手《封燕然山铭》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边塞纪功碑。可见即便是在近2000年前,保卫我国的疆土也依然是国人心中的头等大事。奈何千年之后的近代中国,由于腐朽的清政府遗祸百年,导致我国国力衰弱,华夏儿女最终未能守卫住这块领土。若是班固看到千年之后的这个现状,不知该是何等的痛心!也难怪当时专家在翻译出来这些文字后,无不动情地说“后人欠这些努力捍卫我国领土的东汉将士们一句道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