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劲力求取,方为太极主线

 tjboyue 2020-02-09

太极拳如同满汉全席,洋洋大观,但又往往让人不知从何入手,顾此失彼。因此明确太极拳体系的中心主线至关重要,以此主线来总揽全局,实现珠联璧合,如此则功夫有成。

山左王南溪先生在内功经序言中如此写到: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太祖、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承人陋习,学此而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知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反约,泛览、博务,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未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繁也。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以一御万、简以御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

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劲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劲松、劲小、劲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多虚实,无非危机。

可见,古人对以劲力来贯穿整体的学术体系早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最终达到进退如意,圆活自如。

劲力求取,方为太极主线

太极拳的力和劲到底如何划分呢?拳法都离不开力,无力不称为拳。因为人站在地面上就有一个支撑力,如果连支撑力都没有的话,就没法站住,更谈不上拳了。

但力与劲也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力与劲作用不同和训练目的不同,一个举重运动员可以举起数百斤的杠铃,但太极拳高手却未必举得起来。他们训练的方法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技击中谁能取得胜利又另当别论。牛有千斤之力,一日可以耕地十亩,老虎没有牛的力气大,但是可以把牛吃掉。

太极拳技击的训练就是训练老虎这种搏杀的劲力,而不是耕牛之力。

草食动物的肌肉类型适合长途跋涉和躲避,他们的肌肉类型不是适应于搏杀的,但狮虎经过自然选择,每个部位都极度的适应捕猎的需要。由于目的不同,造成了发力模式的根本不同,拳术主于搏人,因此必然是狮虎般的劲力才能够满足实战技击的需要。

其次,劲是在力的基础上进行训练的,举手投足都需要力,没有力站都站不起来,何谈劲呢?因此,用力是绝对的,不用力是相对的,在不用多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训练,无论精神、意识、气血、筋骨、肌肉、皮毛等综合的体现,把身体各个部位形成一体,举手投足都要具有八面支撑,虚实分明。

再次,劲和力的体内运行路线不同,古人认为陷于肩臂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其力坚也。太极拳劲力出入之门户在于两足,拳经有云,力源于足,转化于腰,形于手指。

劲力求取,方为太极主线

内功经有云,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臂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劲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劲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功夫之根基也。

太极拳的发劲能够全身各大肌肉群的参与,从下到上基本上都贯穿其中,对比之下目前很多拳种的发力多半是源于肩臂,发力时身体的肌肉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再者,劲与力的训练体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以力量的对决制胜,取决于以大打小,而传统的劲力更多的是一种复合的劲力,具有多个方向的变化,随着对方的作用而变,能够轻松的从一种运动模式转换到另外一种模式,而这个变化是瞬间的。

劲如同训练有素的精兵,力如同笨重不听使唤的新兵。一根直线运动的木棍是很容易抓住的,但是一个高速转动的钢球,我们却非常难抓住,并非是力量不够,而是它运动平衡的多样性。

劲力的求取和应用是太极拳的整个系统的核心内容,不管盘架也好,推手也好,散手也好,都离不开劲力的调动和应用,因此整个太极拳体系的中心主线就是劲力的求取和优化、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