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研动态|国家高新区发展高峰论坛畅谈大湾区红利

 wujinlan吴金兰 2020-02-09

2018河源国家高新区发展高峰论坛7月30日举行。这场以“湾区时代 园区之变”为主题的论坛,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由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论坛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首届深圳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郭建波,广东省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魏达志,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不熟等众多深圳及国内外有关方面重磅专家畅谈大湾区带来的发展红利,为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园区发展规划等建言献策。

河源高新区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指挥部总指挥、河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卫称,河源高新区建区15年来,迄今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先后获得国家和省授予的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基地、省循环经济工业园、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特别是近两年,高新区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强链补群,创新要素补齐短板,产城融合完善配套,营商环境优化再造,国家级孵化器——金地深河创谷、国际模具城、阿里巴巴、中铁建、农夫山泉二期等大项目纷纷落地。

王卫同时称,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高新区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园区产城融合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发展成本持续上升等。如何破解这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指导园区高水平发展,正是此间急需借智借势借力的初衷所在。

四位专家获聘高新区的专家顾问(从左起:刘祥、魏达志、郭万达、孙不熟)

郭万达:深惠河走廊更具发展后劲

郭万达演讲的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决策、问策与政策》,他说,大湾区是一个多中心的城市群,广东很重要,港澳很重要,这其间,河源也很重要。大湾区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其一就是,更加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构建现代的产业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几个世界级的制造业集群”,具有这个条件的地方哪里有呢?“我觉大湾区是比较具有这个条件的,因为这个地方的发展有层级性、梯度有差异化,各个城市的产业之间具有非常良好的互补性。”整个大湾区产业布局将来可能从一个世界的工厂向一个世界的制造中心,同时由出口到出口服务转型,这里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一条是广州——深圳的科技走廊,“还有一条走廊,就是深圳——惠州——河源,“深河战略新兴产业走廊”,这条走廊在我们的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当中极具重要性和地位。”比较而言,深惠河这条走廊,成本相对要低一些,发展后劲要强一些,这两条走廊真正构成大湾区的“两廊一圈”。

郭万达认为,深河合作并不是广深港科技走廊的延伸,而是更具特色的另一条走廊,这条走廊更具特色,可能某种程度上来看将来接受辐射的程度、外溢的程度可能会更强。

“还有,大湾区要更加重视环境的治理。这个大湾区很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绿色发展的机制,在这个方面河源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河源本身就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刘祥:从猪圈到熊猫馆

刘祥则为湾区背景下的河源高新园区提出了具体的升级策略。刘祥称,大湾区核心的思路就是要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体系,所以河源高新区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进行开展。

刘祥提出的高新区转型升级的策略包括:

一、要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他认为,河源他的发展阶段是处于由工业化的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个关键阶段有的核心要素是:以制造业为主,资本和技术是支撑经济增长主要力量,服务业处于一个徘徊的阶段。故此,“我们要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要发挥资本和技术对生产的贡献,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服务业方面,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要与制造业相匹配,支撑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双轮驱动一个良好的格局,这块整个河源市处于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发展机遇很大,我们发展的前景很好。”

二、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创新服务意识。

五年前我们产业转移主要的动力是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为什么要对外扩张、对外进行设厂,主要考虑内陆的生产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如今,产业转移的第一动力是开拓市场,而不仅仅是成本了。“在这方面,政府服务有很多事可以做,单纯是降成本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要了解企业的一些发展需求,企业缺什么,是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政府要有一个研判,有一些地方可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适应产业发展,平台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园区平台的升级改造,刘祥形象地比喻为“从猪圈到熊猫馆”的升级。不仅仅是楼太旧太破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是整体的生产、生产、休闲、公共服务,各项配套能否跟得上,“刚才我们王卫常委提到了产城融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因为我们产业需要我们产城融合。”

郭建波:深河智能创新小镇

郭建波从产业地产角度分析,大湾区背景下,河源高新区应该怎么变。他指出,现在是谁掌握了大的IP(知识产权、品牌企业、大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他就能够符合园区的需求、城市的需求。而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他提出,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可以定位为“深河智能创新小镇”。

从空间来看,产业地产正日趋城市化的功能。“比如天安数码城,过去的厂房几百元一平米,一步一步开始转型,比很多政府的园区提供了更全面的、更符合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营运服务,现在都成了一个城市了,园区的巨大演变,这种模式这么多年正在向全国复制。”

就此,以产城融合为基础,郭建波提出,河源要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以政策激励为手段,以加快融入湾区发展。“河源不能光拥抱万绿湖,还要拥抱大湾区,要拥抱深圳湾。”当前企业转移升级的现象就是飞地制造,一些大的IP,城市总部已经碎片化了。比如松山湖成功地接纳了华为,中兴通讯也是飞到河源来了,“我认为是河源是一个飞地布局非常好的区域。”

“在大湾区的机遇到来之际,我希望高新区乃至整个河源要重点布局房地产、产业地产,能够打造一座宜居宜创业的新城。”

魏达志:河源应该全面介入“一核一带和一区”的发展战略

魏达志则认为,“河源不只是在‘一核一区’上沾上了边,而是应该全面介入‘一核一带和一区’的发展战略。

大湾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个全球性的中心城市。魏达志指出,“园区”这个概念已经过期了,过去,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成长模式主要是园区,但现在,河源高新区的战略性定位,是三个内涵的直接表白。“我是科技新城、我是产业新城、我是幸福新城。”这三个“城”的表达,已经很明确了“我做的不是园区,我是城,是造城,包括产城。”

就此,魏达志提出,河源高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大湾区的背景下,第一个要作为中国三线城市后发优势产城一体的制高点,这是体现一个引领区的作用。第二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一个突破口,这是打造一个新城区。第三要作为一个广东省粤东西北区域有效脱贫致富的一个示范区,这就是示范型的作用。

//图片来自读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