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小镇祭火神,红黄黑绿脸谱怪,外行看花俏,内行看脸窍

 建安视觉 2020-02-09

运河小镇祭火神,红黄黑绿脸谱怪,外行看花俏,内行看脸窍。(王建安  摄影)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这个位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卫河)畔的小县城因道口烧鸡而闻名于世,每年的农历正月272829三天,这里都要举办火神庙会。据说,道口火神庙会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火神庙会期间,全镇的男女老少全员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社火没有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角色的身份全靠化妆来辨识。由于很多脸谱的纹饰、色彩相近,容易引起误解,于是就在脸谱的额、颊等部位勾画一些图案,辅助显示角色身份,这就是社火脸谱的图符标志。


装社火,必须先绘制脸谱,人们习惯叫“打脸”。常见的角色脸谱标志口诀有: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气亮,专画神判与妖魔。阮小七额绘青蛙,寓其善水战;小伙嘴上绘鲸鱼,是不是想表现小伙很海吃? 


社火一亮相,最吸引人的就是花脸,这是最能体现社火艺术魅力的地方。按社火艺人的说法:“内行看脸窍,外行看花俏”。包拯黑脸日月画,张飞鬓边点梅花;黄帝鼻花云托日,神农画的是灵芝;遂人钻木来取火,真武额中画宝珠;夏禹七星乾三连,伏羲八卦太极图。


社火脸谱的起源,与原始时代的狩猎及巫术假面有关,它是面具与脸谱的共有源头。原始人在狩猎活动中为易于接近和猎获该动物,将猎获的动物皮毛或角披挂在身上,产生了最早的原始伪装,这就是面具和脸谱的共同起源。


 明清时期,戏曲的化妆形式和表演内容对社火产生很大影响,戏曲脸谱也进入了社火中,最终形成了社火脸谱。随着社火脸谱的发展和成熟,逐渐与戏曲脸谱分为两途,形成了社火脸谱独有的技法与风格,从而与戏曲脸谱拉开了距离。

 目前常见社火脸谱来看,分为三大种类:一是民间神话宗教中的人物,如《黑虎灵官开道》、《青龙白虎开道》、《伏羲画卦》等。二是历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如《封神演义》类的脸谱,由于《封神演义》人物形象威猛、花哨,兵器、法宝变化多样,因此成为社火剧目、人物脸谱的重要来源。三是地方戏曲剧目中的人物。



 如果脸谱为整色,则一般搭配与其色彩互补的服装,形成对比关系。如关公、黄飞虎为红整色脸,就穿绿袍或绿靠;神农氏为金或黄整色脸,则穿紫袍;金兀术为蓝整色脸,就穿红袍或红靠。如果脸谱为粉红色,则一般要搭配白袍或白靠。如果是花脸,则一般搭配与脸谱主色相同或相近的服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