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青瓷 永不凋谢的青花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2-09
陶瓷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其中的青花瓷以造型优美、色彩典雅而享誉世界。青花瓷无铅无毒无污染,色彩经久不退,清净而光明,亮泽而深邃,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根据目前国内发现,青花瓷始现于唐,兴盛于明。中国瓷器从唐代开始,受波斯文化的影响逐渐加大,明代陶瓷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表花、霁红、五彩、斗彩等在当时都是闻名于世的名瓷,其制造工艺达到了陶瓷艺术之顶点,明代陶瓷工艺之所以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取得辉煌成就,与波斯文化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与回族的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傅统先在《中国回族史》一书中指出:“明代艺术品以陶瓷铜器为最著,而回族促成此种上品之力量尤多。”说明在明朝陶瓷业的发展中,中国回族所起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进中亚地区的陶瓷色料、式样、装饰和工艺。波斯人在世界上很早掌握了陶瓷上彩上釉的技术,后来又将波斯人烧制五色琉璃的技巧加以改进,在世界上开拓了彩瓷加工法,取代了传统的镶嵌细工,此后他们还发明了青花瓷,这些工艺先后被回族先民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了中国。到了明代,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回族进一步引进了产于波斯一带的“苏麻离青”、“回青”、“霁红料”等色料,应用到回回瓷器的式样造型中,如汤瓶、抱月瓶、长颈方口折壶、天球瓶、八角烛台、长颈水罐、仰钟式碗等,此外还引进了华丽的几何、植物图形和书法等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图案装饰。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 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二是回族在瓷器贸易出口中的突出作用。明代瓷器贸易额与以前各朝相比都极为发达。因这一时期瓷器输出的对象主要是亚非广大地区,回族在输出贸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郑和七下西洋中,有众多的回族人担任要职,郑和船队主要以瓷器与许多国家进行交易,这充分说明回族人在当时瓷器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在明代瓷器输出贸易中和民间交往中,由于贸易输出国渊源,广大回族人也成了民间瓷器贸易的主体。据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交流》所载:“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国和中亚波斯以及中西亚地区的贸易被中国的回族商人们所垄断。当时,不少的中国回族商人赶去波斯和拉伯国家,他们势力强大,而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那些国家的宫殿里可以自由出入,接受国王委派他们在中国购买瓷器和珍宝的任务。中国的回族商人们和波斯、中西亚国家的人们有着相似的语言和风俗,因此,当这些国家的国王和商人们委托他们在中国出口瓷器上铭写波斯或阿拉伯文作为纪念,也就比欧洲国家要求铭写英文等外文字母方便多了。”明瓷大量输往波斯和中西亚地区,得到了那里上至国王下至王公贵族以及一般平民百姓的喜欢,他们对明瓷的偏爱和需要,又形成了明瓷外销的大市场,从而也促进了中国陶瓷工艺的进一步提高。而这一地区大批的陶瓷订货,使得具有典型文化色彩的波斯陶瓷式样、纹饰及风格,引入了明瓷的制造工艺中,因而使明代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这正是中国回族所起重要作用的结果。
                                            
元代有“大食瓶”,其质量巧薄、清坚,以波斯图案及花穗为装饰,美观、素雅、高洁,诗人吴渊颖将其喻为“龙宫宝”,叹为鬼斧神工之作。《宋史·大食传》中的琉璃、碧白琉璃酒器,《岭外代答》中的碾花琉璃,当时被人称之为“回回料”,都是精美的工艺品。明永乐、宣德两朝(1402—1436)烧制的青花瓷堪称一流,富丽堂皇的纹饰,如同水墨画般晕散的青料呈色,千瓷百态的造型,恢宏雄奇,动人心魄,具有不可替代的振撼力。它无比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的界线为全世界瓷器爱好者所痴迷。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的最高品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挤身于最负盛名的展品之列,“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清人朱琰所云:“按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改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在元明青瓷器中,以“回回花纹”为饰者甚多,如“回回花果”、“回回样结带如意”、“回回缠枝宝相花”等,更有名为“转枝宝相花回回花罐”的工艺品,这些以回族文字、花纹等构成图案统称为“回回花”。这些青瓷工艺品,将中国传统的吉祥题材图案与回回花有机地协调在一起,颇受各族喜爱。《中国陶瓷史》中这样说到:“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东渐,与我国原有艺术相结合,于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采。”

    清代以后,回族工艺美术应用的范围更广,种类也更多。在民间已有回族人制作的陶瓷花瓶、汤瓶(执壶)、盘碟、玻璃画、箱框画、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回族房屋建筑的砖雕、木雕等等。

    中国回族通过瓷器,为中国与波斯和西亚以及欧洲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代回族在工艺美术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铜器,一是瓷器。明代铜器以宣德炉为最著名。宣德炉,又称宣炉,宣德年间(1426-1435)以铜所铸鼎彝炉鬲的统称。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有天方斩卤砂、三佛齐的紫石、暹罗的风磨铅;制出的铜器。瓷器也如此。明代青瓷所用主要原料之一叫“回青”,产自古波斯地区,早在成化年间(1465-1487)即已传入中国,所以中国最初使用的青花料都是从波斯进口的,俗称“回青”,以精致高雅著称,故当时的青花瓷器每多佳品。郑和下西洋时期,大洋彼端的波斯地区是青花瓷器的主要市场和向西方贩运的中转站,而且为青花呈色剂的重要来源。郑和船队不仅从中西亚带回了一些稀罕之物 —比如光学眼镜,更带回了大量“苏麻离青”(此料含锰量低,纯然一色,蓝中透紫,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象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又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斑点和浓艳的青花色却又相映成趣,令造假者无法模仿),也就是钴矿石。这些青花料在质量上远超本土钴矿,成为中国青花瓷的主要原料,在中国瓷器的生产加工中起了主导作用,使日益衰微的瓷器生产重获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