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干A干 2020-02-09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文豪,郭沫若在诗词歌赋,甲骨文,古代文学,文字学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郭老天纵奇才,学问也好,著述也罢,确实都是大家级的。即便是业余偶为的书法,人称“郭体”,也足以挺立于艺林墨苑中称一方重镇。

当代文化圈大师,诸如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无不以得到郭沫若的书法题字为幸,见于各自文章与回忆中。

前些年,保利书画秋拍,郭手书的《沁园春·雪》一纸,依然以977.5万元的天价成交,也说明他的字,不是忝窃一时虚名,高明识货者最懂得其中的价值。

对于郭沫若先生书法水准的评价,近年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其书法具备传统底蕴,更有独到的创新意识,称其书法为“郭体”;另一部分人则对郭沫若先生的书法颇为不屑,认为其书法结构松散,笔力不足,艺术水准不高。这部分人以康生的评价最为典型:“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得好”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郭沫若的书法到底如何呢?有几个具体事例可以说明。

1958年春季,黄陵县人民托人找到毛主席,请求主席为黄帝陵题字。然而,主席大力推荐此时已经成为闻名全国文豪并且书法盛名十分响亮的郭沫若,因此,主席处于让贤的考虑,推荐郭沫若来。

1958年5月由郭沫若题写,于1963年镌刻在石碑上并矗立于黄帝陵大门前祭亭中央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的一大代表作“黄帝陵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遗产,更是了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的“黄帝陵”三个字用笔灵动,结体紧致,章法有度,看得出来郭沫若对于这三个字的看重,丛整体看“黄帝陵”三个字用笔老练,浑厚而又严谨,灵活而又不失书法家特有的张扬,“黄帝陵”三个字把郭沫若文人的气质和心底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的玲离尽致。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是上世纪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牌匾王”,经他之手题写的牌匾数不胜数,从质量来看,都属于上乘,直到现在,这些牌匾依然悬挂在这些著名场所,供人瞻仰,并深受大众喜爱。

从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店、庆云堂、荣宝斋、中国银行,再到内联升、和尚纪念碑、太湖佳绝处、华佗纪念馆、武侯祠、沈阳故宫,等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名胜场所或百年老店。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其实,郭沫若先生并不以书法名世,不过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是题字作品)数量极多,影响甚为广泛。一般人只知道启功先生题字特别多,殊不知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数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启功先生书风沉稳,题字作品几乎没有什么争议。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就不同了,单单是“山东博物馆”的题字,就因为太容易引发诸如“山东情妇馆”之类的不雅联想,持续被网友吐槽。

客观地说,郭沫若先生的行草书法还是具备了一定水准的,就说题字,起码“中国银行”和“故宫博物院”等书法就堪称经典,赢得了众多好评。当然,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不够沉稳,笔力稍显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先生在文学、历史、考古和文字学等领域都有着不俗的造诣,加上其相对不错的书法功底,称其为书法家还是没什么争议的。对于郭沫若先生书法水准的评价,我们没必要拔得太高,也不能不屑一顾,还是应该保持一个相对公允的态度。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善于草书,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展现了线条涩重苍厚、用笔起落急缓大胆的创造精神。郭沫若早期有着碑学功底,至后来的融合碑帖,再到晚年的风貌独立,显出激情洋溢、涤荡乾坤的浪漫风采,形成风靡神州的郭体书法。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但是,近年有一些人对郭沫若的书法提出了种种批评,其实,这些批评真的都站不住脚。因为,郭沫若的书法,确实是杰出的书法家作品。例如,他给故宫的题字,大部分人都是非常认可。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因为,最近有人在网上说,故宫以前的一个颜体字的题匾,是1925年民国时期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李煜瀛题的,写的也不错。那么,原来的题匾好,还是郭沫若的好?结果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现在悬挂在故宫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字,有时代精神,有书法气派,有新意。

自1980年代以后,贬叱郭沫若,似成为舆论场的一个时髦。因人及言,连带着其学问、文章乃至书法上的成就,都被肆意追毁痛诟。时论可谓刀剑风霜,字字催逼。

启功先生,在1965年曾迫于情面(郭请住在棉花胡同东口的阿英出面找启功谈话),违心写《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一文,应援郭沫若的“兰亭非王论”,为此深深自责。可时过境迁数十年,在后来的“口述历史”中,他依然力挺郭氏,认为其书法大师无疑,笑说不服气者只消看看街上到处张挂的“中国银行”四字,就能释疑。他说,“唯有郭先生才能有此大手笔,我等不及太多”,这是诚心推许,不是客套。

其中著名作家巴金评价他“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的情怀在他身上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巴金看到了郭沫若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他身为问人应该特有的独特气质。

郭沫若的题字为何总有那么多争议?启功关键时刻力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