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家会伤人》阅读摘抄

 night137 2020-02-09

书目:《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第1版。

摘抄: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1. 亲子关系是天赐的。恋爱关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p002

  2. 健康家庭会养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会养出坏孩子。p007

  3. 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在恋爱中也一样。p009

  4. 当蜜月期过后,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道理。相互符合的期待有时只是一种运气,实际彼此并不是真正懂得对方的期待。p011-012

  5. 弗洛伊德: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p016

  6. 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p027

  7. 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p028

  8. 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9.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觉是最重要的。p030

  10. 我只是想和你分享开心的感觉。

  11. 在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p049

  12.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p051

  13. 我们的文化传统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

  14. 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p061

  15. 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p061

  16. 儿童愿做一切努力去讨好妈妈的魔镜,因这面魔镜打开,他才存在,所以这值得付出一切。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有喜悦,是至关重要的。p062

  17. 与传统孝道形成悖论的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着父母意的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p062

  18. 对获得别人的奖励兴趣很低,所以就不努力去表现。而老师们会讨厌这种人,虽然学习好,虽然不惹事,但却怎么都掌控不了,所以不会将奖励浪费在其身上。p071

  19. 温暖的过客,拯救者。这是一种无缘无故的爱,这种爱仿佛是生命中的烛光。一般时候,我们会忽视这种烛光的存在。但是,当到了一些黑暗的时候,到了我们消极、绝望的时候,这种烛光会变得非常亮,非常温暖。并且,点燃这烛光的人,却丝毫不企图在你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丝毫不想控制你。p083

  20.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即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p084

  21. 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p085

  22.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p086

  23. 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如果3-6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交给他们的。p087

  24. 俄狄浦斯期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只有在这个阶段,男孩承认自己不如父亲,然后 以模仿父亲的方式实现对男性的认同,从而具备男性的性别意识,才是最自然的。p092

  25. 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如,大大称赞他像爸爸的地方,告诉他,你好得快赶上爸爸了。如果只试图爱孩子,却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p093

  26. 从表面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p095

  27.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p101

  28. 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己,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p103

  29.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心目中小孩的形象,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p104

  30. 世界上真正的道理都是很简单的。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p107

  31.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孩子的自然成长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孩子就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p113

  32. 有些问题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只是生理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力量远大于幼儿。p116

  33. 一些孩子,常见于幼儿,会钟爱一个小枕头或小毯子。迷恋这些小东西,是想抓住母爱的味道。p117

  34. 爱是有灵魂的,无形无质的。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援交少女,没有灵魂,只有交易。卖肾买ipad,有形有质的美妙之物到手了,但那满足感也只是到手的那一刻,很快就会消散。p118

  35. 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需要用心,孩子的心才能发展到能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即灵魂层面的爱。只是简单给孩子一部ipad,未必是用心。可以用接触、拥抱等来传递爱。p119

  36.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p124

  37. 一般而言,十三四岁以后,孩子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叛逆期。不是非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p126

  38. 父母要活出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能量贯注到自己的生活上。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

  39. 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丰富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改善夫妻关系,把你的情感中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上来,让对方来填补你的情感空洞。p127

  40. 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你认为你在让他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将他朝精神分裂的方向推。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p129

  41. 如果孩子比较叛逆,起码不用担心他会想到自杀,因为叛逆的孩子一般会有较强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孩子非常听话,倒是应有所担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p146

  42. 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时,能有20%的成功率就很不错了。专家、家长和老师,都难以做到用一套严格科学的控制手法让青春期的孩子健康成长,应让他们独立成长。p147

  43. 语言层面的交流即思维层面,也即头脑层面的交流。身、心与脑三者中,头脑层面的交流最靠不住。如《圣经》中建造通天塔的故事,没有语言,大家用心灵链接,于是齐心协力;有了语言,就隔断了心,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起了争执。不擅于强调感情的中国人,既缺乏心灵层面的链接能力,也不习惯身体的碰触,只是追求干巴巴的语言链接。p147-148

  44. 叛逆期的孩子仿佛故意和父母过不去。如果父母尊重他们,一开始就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那么他们的叛逆行为会大大减少。p150

  45.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具体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p152

  46.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会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p154

  47. 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大的压力。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p160

  48.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相对于成年的父母,父母只考虑孩子的生存,孩子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容易围着父母的情绪转。p165

  49. 中国人普遍缺乏自我,缺乏灵魂的寄托,不管有没有文化。不能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p168

  50. 乖张行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若在孩子3岁前,妈妈与孩子有2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创伤。所以,不仅要尽可能亲自带,还要有良好的互动,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p178

  51. 很多有网瘾的孩子,要么是家里没有温暖,要么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网络实际上对孩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p182

  52. 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但不要把爱好当成必须完成且要做好的任务。否则,爱好也就失去意义,变成压力了。p184

  53. 有两句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p191

  54. 孩子们够累了,再督促只能好心办坏事。真要为孩子考虑,就要学会为孩子减压,而不是加压。p197

  55. 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p211

  56.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p215

  57. 考试方法:形成“站在考官的角度上”这个意识。

  58. 父母分三种:第一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最好的是第三种。p224

  59.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的书《改变,从心开始》: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无条件的快乐。竞争式的快乐,充斥着比较,一定得我比你强,否则就痛苦。条件式的快乐,只要条件满足就很快乐,不会去比较其他人。无条件的快乐,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受到快乐与祥和。p230-231

  60. 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竞争式的快乐,层次最低,但教育系统的官员、教师、家长却更多地追求。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快乐其实是很简单的。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免于负面的教育方式的伤害,那么最终孩子的才能可以得以巨大释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会一直处于快乐之中。p232-233

  61. 我们都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有清晰自我的人,是幸运的有好的父母,尤其是有好的妈妈。你的感受被好的妈妈感知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自我。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此时,你的感受不断被碰触、被确认,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p246

  62. 有的女人表面上是用性感引诱人,其实是在追求一个很原始的渴望:看着我!这个原始的渴望被过度地满足了,所以很自得。p247

  63. 因没有被爱照见过,所以内心是一片黑暗。

  64. 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好人,但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而其暴行往往会被说成“打是亲,骂是爱”。比暴行更严重的是隐蔽的攻击,攻击者不会承认,旁观者也看不到,受害者甚至都难以诉诸语言。p250

  65. 你要放下对绝对之爱的渴望,才能看到真实的爱存在。p263

  66. 很多时候,不是心灵的力量降服了本能,而是理性的力量压制了本能。p266

  67. 心理学概念,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即若无重大的心理事件发生,一个人的体重会保持相对的稳定。p268

  68.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着。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反而时恶性循环。p283

  69.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详见p288)。缺乏充分的情爱(感情)滋养。

  70.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选择,这会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自己做得对,孩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反抗。p295

  71. 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是幸福。相反,这很可能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即使是灾难,也不必太否定自己的情感。但必须反省,必须主动借这次强迫性的重复来理解你的人生。p303

  72. 一些女人用身体做交易以换取金钱、地位和机会。但是她们并不是都能贯彻好所谓的游戏规则。男人经常过高估计自己,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最玩不起的。p308

(2020年1月底2月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