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家谱历史悠久,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正当以地缘取代血缘的发展趋势中,宗族的代表符号——家谱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 因历史沿革,家谱的发展经过了一波三折。20世纪初,由于社会动荡,家谱修纂工作逐渐停止。建国后的特殊时期时期,家谱更是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遭到大规模的毁灭。 原有“三十年一修”的家谱普遍缺失了两至三代人的记录。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陆一些以往宗族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零星的新修家谱。 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 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 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但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业欣欣向荣,族谱网专业从事姓氏文化方面的服务,以全新的视角开辟了新时代修谱的模式,把年轻一代并不太感兴趣的传统古旧家谱搬上互联网,集“修、查、娱、教、商”为一体。这种年青一代喜欢的家谱传承方式必将迎来火热的夏天。 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家谱,那么将来也是子孙了解我们的范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