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动态 | 南海《更路簿》传承者航海口述

 乐康居 2020-02-09

2019年3月30日上午,南海记忆工作坊成员马文博、李君君、王紫、沈灵均和指导老师王小蕾、袁春竹一行六人从海口出发,前往琼海潭门,对黄庆河、苏承芬两位老船长进行专访。黄庆河、苏承芬两位老船长均是潭门镇草塘村人,两人都有着数十年的海上生产经验,都是见过、用过、记录过《更路簿》的人。

此前,指导老师团队对这次实地调研非常重视,早早地就对各位同学下达了任务。沈灵均同学负责拍照宣传报道和录音;采访和录音整理由李君君、王紫两个同学负责;安全保卫及调研船长所在农村的详细介绍(包括村子位置、人数、环境、习俗等)、船长家庭的介绍由马文博负责。每人都有任务,每人都清楚自己负责的板块。

一行6人于3月30日上午七点从海南大学东门出发。在车上,王小蕾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两位船长的基本信息和一些采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采访时要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时刻观察采访对象的“脸色”,要随机应变。因为四个同学都是第一次去往潭门镇文教村实地采访老船长,在车上不免有些激动。

此去潭门镇文教村,是个离潭门港不到两公里的小渔村。村里硬化的水泥路,几乎是通到家家户户,椰子树下系着吊床,老人、孩童均可在上面休息。其中苏承芬船长的家就在一条弯曲的水泥路的尽头。老船长家是典型的海南风格。大门口是一个钢筋铁丝弄的小铁门,用来防止院里的鸭鹅溜达出来;主屋房门两侧的墙上,左右各挂着一些渔民小帽,院内干净整洁,几个椰子树投下了一地绿荫,整体显得温馨和谐。黄庆河老船长的家则是坐落在一片椰林中,周围小道阡陌相通。

因为海南当地方言十里不同音,我们找到了一位当地翻译帮助我们采访,符和友先生,他近年已经55岁了,也是一位船长,不过快要退休了。我们首先找到了黄庆河船长,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身材瘦削,积极乐观。我们六人和黄庆河船长,符和友“翻译”共八人一起围坐在大树下,王小蕾老师问出第一个问题后,采访就慢慢展开,听着黄船长的话语,带我们慢慢体味过去的时光。对黄船长的采访从上午十点一直持续到十一点半,然后黄船长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参观。他家非常的干净整洁,人可以赤脚踩在地上而不怎么脏。

随后我们邀请黄船长共进午餐,期间还邀请了将在下午进行采访的苏承芬老船长。一点半左右,用过午饭的我们跟着苏船长来到他的家。开始了对苏船长的采访。苏船长对他的航海经历娓娓道来,我们听得入迷的同时也作下了相应的笔记。采访期间,苏船长还向我们展示了他制作的打渔的工具:在礁盘上行走的木鞋、测量水深的铁坨、固定船桨用的木板等,除此之外,还有珍贵的《更路簿》和罗盘。渔民每次出海最重要的物件,一个是罗盘,一个就是《更路簿》。依靠着罗盘,渔船才能确定航行的方向,而《更路簿》则记载着南海各个岛礁的名称以及从潭门港前往那些岛礁的路线和里程。两者结合,就是潭门渔民出海能够丰收的底气和信心。

下午四时,采访结束。坐上归途的汽车,车上气氛浓烈。我们不是在整理着我们的笔记,就是在聊我们的采访心得。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实地采访老船长,所以心情有些激动。虽然来来回回要接近5小时的车程,但是我们都感觉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