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铁证

 乐康居 2020-02-09

相传,一千多年前,

一条潭门渔船在海上遇到了暴风,

船儿在大海的怒吼中,

摇摇晃晃地漂了几天几夜后,

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岛屿。

此时,大海早已风平浪静。


饥饿的渔民走出船舱,

准备下海捞螺充饥时,

发现清澈的海水下,

海产异常丰富:

龙虾、鲍鱼、海参、砗磲等等。

不几天,他们便捕捞到了满船的海货,

并且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驾船回到了潭门。


第二年,这些大难不死的渔民再次出海,

寻找那片富饶的海域和那个陌生的海岛。

渔民凭着经验,

抬头看星象,低头看海况,

一路漂泊。


到了某个岛礁后,他们就给这些岛礁命名,

除了岛礁的名字,

每个岛礁再向哪个方向走多少航程能到另一个岛礁,

等等,这些都需牢记在心。


非常幸运,

他们不仅找到了那个海岛,

而且再次满载而归。


后来,船长想把这些经验传给儿子、孙子,

怎么办呢?

于是他将航海路线以文字形式编写成书,

代代相传。

这本潭门渔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

叫《更路簿》。


千百年来,

潭门渔民就是靠着这本《更路簿》,

在凶险莫测的南海里讨生活,

生就回来,死就回不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了现代航海图标和卫星定位系统,

帆船时代的《更路簿》,

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它真的完成了吗?


2008年6月7日,

用渔民的生命写成的《更路簿》,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为什么会入选呢?

因为它是海南渔民开发、经营南海的证据!

因为它是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


“最早发现,最早命名,

最早开发经营的基础上,

中国政府才确立了对南海的主权,

确立了这种管辖行为,

用现在的法律用语来讲,

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渔场,

就是中国在南海,

拥有历史性权利的重要标志。”

——这是《更路簿》的新使命。

注:图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海之南》、海南日报、《闯海记》、百度,由心发现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中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