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圈 3月14日 记忆与认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海《更路簿》 王利兵 摘要:南海《更路簿》是历史上海南渔民长期海洋实践的产物,属于渔民的集体记忆,具有文化 整体性的特征。 南海《更路簿》 在经历了一系列遗产技术的改造以后,逐渐变成一种主张国家 海洋历史性权利的社会记忆和认同政治的符号象征。 伴随渔民群体自身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形态变迁,《更路簿》所承载的海洋情怀、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面临消失的危险。《更路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应在于遗产持有者群体的历史记忆与遗产认同。《更路簿》的保护传承工作应充分发挥渔民的主体性,为渔民重建一个包含多元表述的记忆社区,赋予渔民集体记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让渔民在真实的文化空间和海洋实践中自觉传承《更路簿》。 关键词:更路簿;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认同 作者简介:王利兵(1987—) ,男,安徽安庆人,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人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南海历史与族群文化。 正文摘读 …… 三、重塑记忆与认同:《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 哈布瓦赫在有关集体记忆的论述中曾经指出,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但是个体只有通过把自己置身于群体的位置才能够得以回忆。也就是说,个体记忆有赖于集体记忆,缺少集体记忆框架的支撑,个体记忆会很快在时间的迷雾中散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一种生活实践,是渔民在与海洋互动过程中以及应对历史变迁过程中集体创造的产物,是属于渔民的集体记忆,同时也 是渔民赖以建立与祖先和南海的连续感和认同感的历史记忆,所以《更路簿》的传承根本上就是渔民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也因此,在《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作为集体记忆的《更路簿》该如何传承,如何去修复和弥合已经存在的集体记忆断裂问题,以及如何重塑渔民群体对于历史、传统以及海洋的集体认同。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笔者以为应该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3.1 转变主体与自觉传承 现代遗产运动根本上就是以国家为主体承担遗产保护与传承责任的实践。 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原则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这里的“政府主导” 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谁是主体以及谁发挥主导作用的定位。在政府为主体的遗产实践过程中,政府通常会在遗产原生主体之外建构一套权威的知识体系来重新确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如此一来的结果必然是强化政府主体在遗产表述及保护工作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作为遗产原生主体的地方社区和遗产持有者群体在这场遗产运动战中的地位则会被进一步边缘化。 …… 3.2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历史记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族群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 然而,当前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关注其制度和形式,忽略了历史记忆的动态传承。 另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强调的“ 活态文化” 保护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深入人心,因此民俗文化和传统更多只是被当做“物” 来加以保护。 在实际的遗产保护中,现代博物馆式的搜集整理陈列展示活动成了主流,现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依托。 魏爱棠认为,真正的“原生态” 遗产保护不应是“活化石” 式的保护,也不应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应把遗产当做其原生主体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表达,在尊重遗产多种“ 真实性” 样态的基础上,以遗产原生主体为焦点,透过一个遗产研究、保护与展示的实践过程,去培育被忽略的遗产原生主体的尊严与认知,去弥合遗产原生主体记忆社区的裂痕,并建构一个适合于多元“真实性” 表述的遗产认同。 …… 3.3 重建记忆社区与遗产认同 集体记忆的维持和再现通常需要依靠一个群体内部的关系网络,通过这个关系网络,我们不仅可以回忆过去,还可以反思和重构集体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群体认同。 人类学家卡特尔( M.G.Cattell) 和克里莫(J. J. Climo) 将这个汇聚了丰富互动记忆的群体关系网络称之为“ 记忆社区” (memory community)。 在卡特尔和克里莫看来,“记忆社区”是一个客观的群体存在,也是一个充满深刻情感认同体验的人群互动网络,群体成员共享的集体记忆和共同经验的生活实践构成“记忆社区” 情感认同的强大纽带。 透过“共同的实践” 与“ 共同的记忆” ,群体成员得以与过去和彼此重新建立联系,从而使个体认同在不断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转化为群体认同。 不同于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对个体、技艺保护等的关注,“记忆社区” 强调的是一种人类学的整体性视角。 这种整体性视角不仅体现在“记忆社区” 重视共时结构中遗产认同多元表述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记忆社区” 关注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视为群体成员在其所处社会历史情境中实现集体记忆再生产的过程。 “ 记忆社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操作概念,它强调将保护的焦点放在遗产持有者群体认同的弥合上,以遗产持有者群体整体性网络建设取代个别性的传承人保护,以保护作为现在生活方式的遗产概念来取代保护作为过去遗留物的遗产概念,以为未来重建“记忆社区” 来取代为现在抢救传统技艺。 …… 来源:《太平洋学报》2019年 第27卷 第三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