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艺术家的“小作品”之《水浒传》插画

 三合堂小伙计 2020-02-09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而围绕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创作的绘画插图,在艺术领域同样产生了一些不朽的经典之作。

以下三位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家,三个时代,以相同的文学描述为依据,创作出迥然不同的三组绘画作品,但无论哪种风格的创作,都能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对文学作品理解之深刻、绘画手段之高妙;其作品传达给观者的生动气韵,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还是让他们的作品来说话吧。

第一位出场的画家:歌川国芳(1797-1861)

公元1828年(日本文政十一年),31岁的浮世绘画师歌川国芳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系列木版画,由此奠定了他在日本浮世绘画坛“武者绘”第一人的称谓。《水浒传》自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日本以后,直到18世纪末才完成了全本的翻译出版。此后围绕于《水浒》一书的文学、戏剧及插画热潮在日本民间长久不衰。1797年出生的国芳自15岁起便跟随导师歌川丰国学习传统浮世绘,18岁开始绘制文学插图,一生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今天介绍的几幅便是他取材于《水浒传》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系列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歌川国芳的水浒人物画以充满张力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配合极富动感的场景构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只看一眼便能将观者牢牢地抓住;再仔细的关注画面的细节,人物的表情、肢体的动感与服饰的刻画,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夸张得恰到好处。

第二位出场的画家:陈洪绶(1599-1652

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陈洪绶完成了一套白描人物画作品《水浒叶子》。虽然手稿早已不知去向,但这套作品被制作成木刻版画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据晚明张岱《陶庵梦忆·水浒牌》一文描述,陈洪绶为了接济穷困潦倒的朋友周孔嘉,耗时4个月绘制了这套水浒人物,后买画之人请当时最好的徽派雕版师黄君倩将其刻成木版,印制为“叶子”,一上市便成为抢手之物。“叶子”是一种可行酒令的纸牌,纸牌上绘有人物典故,有“行令时抽牌按图解意而饮,往往得酒外之趣,以令劝罚”的作用”。

陈洪绶以中国传统绘画方式“白描”为创作手段,从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挑选了40位人物为描绘对象,以直线或曲线的走势表现人物的动态;用线条的疏密展示人物的衣饰、发型;而人物的性格则是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刻画配合不同的体态和服饰来体现。白色的背景令人联想到中国戏剧舞台简洁的程式化模式。故事的内容既已家喻户晓,画面的场景自然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此处的留白妙在激发观者内心的想象空间。

第三位出场的画家:米格尔·珂弗罗皮斯(Miguel Covarrubias)(1904-1957

提到珂弗罗皮斯,老中央工艺的人应该都不陌生,他的装饰画风影响了工艺美院几代师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 S. Buck)女士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发行;1948年,美国出版家乔治·梅西根据这一译本推出了插图版《水浒传》,书中插图的作者正是墨西哥裔美籍艺术家米格尔·珂弗罗皮斯。32张插图,历时3年有余完成,按照惯常的思维,大多数人会质疑艺术家的工作效率,同时更钦佩出版商的耐心。但是,当这组作品呈现于乔治·梅西眼前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乔治·梅西在出版手记中这样写道“用一个词形容纽约艺术界对珂弗罗皮斯《水浒传》插画的评价就是-伟大

珂弗罗皮斯在创作这组插图之前,曾经2次来过中国,每次时间都不超过两周。他将这短暂的亲身经历结合所能搜集到的有关中国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合,再以“珂弗罗皮斯“式的装饰画风呈现于世人的面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作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使这套画看起来就像是中国人自己画的一样”,但最终他还是做到了。我们从这些插图中看到了京剧中的脸谱和服饰,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和山水画的营造法式以及传统的建筑和室内陈设,这些元素被巧妙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中国的不朽名著《水浒传》以文字和图画的立体方式传播于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