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来自纵横家最精彩的兵法教科书式的一次阳谋

 十月书库 2020-02-10

自古历史上成王败寇是千古定律,无论是曹孟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李世民的杀兄屠弟逼父登大寳,但凡大事已定,无论阴谋阳谋,是否高明,都由后人评说。阳谋不同于阴谋之处,在于阴谋是有迹可循的,而阳谋则是因势利导,使得被施计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一种谋略方式。两者都是为了达到同一利益目的,阳谋相较更加高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做生意这件事,人们明明知道卖东西的人在挣自己的钱,却还是要去买。

中华千年历史,朝代更迭,能人辈出,战国时期,天下割据,各国之间唯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交际主题。相传,纵横家孙膑和庞涓二人,是鬼谷子的徒弟,凭借二人的军事才能,他们本可以互帮互利,像苏秦和张仪一样,彼此成就一段佳话,流传千古,但庞涓因妒生恨葬送了自己。

两人最重要的一次交锋,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也是孙膑于史书中最为称道的一次阳谋体现。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3年,魏国伐赵,围攻国国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国就派了大将田忌和孙膑领兵解围,孙膑就献计趁魏国都城空虚,直击魏国,魏自然放弃围攻赵国而赶回来支援,此时齐军再以逸待劳,伏击救援心切的魏军,此时魏军舟车劳顿,必然大败,果不其然,一切如孙膑所料,自然得胜。

这段历史记载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和庞涓则是双方主角,孙膑的军事造诣颇深,他讲求“因势”“造势”,掌握战争的规律,学会转移矛盾,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围魏救赵”这件事上,就明显体现出了这一点,孙膑避实就虚,看清事件本质,魏军伐赵,命脉却在粮草辎重,孙膑用逆向思维把握主要矛盾,魏国倘若失守,那么魏军必然成为丧家之犬,所以魏军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被牵着走,被动接受以弱抵强,对于庞涓来说,即便是他看破,也无计可施。

同样的事件,在《战国策》却是不同的故事,同样的历史背景下,齐王等人商讨关于救赵的事宜,段干纶首先否定了邹忌关于不去救赵的提议。但是认为,以齐国的最大利益化为前提去执行这件事,那么无论是魏做大还是赵做大对于齐国都不是上上策,唯一的情况只有魏赵两败俱伤,对于齐国才是最大利益化。

于是段干纶建议不去直接干预魏国伐赵,直接领军南下,进攻魏国襄陵,倘若赵国被魏国打败,就攻打襄陵,这样使得魏军南北疲于奔命,之后再趁魏军疲惫,以强击弱,魏军胜算必然很小,这样就达到了齐国在这次博弈中大获全胜的目的。

战国策作为我国历史上讲述策略类最为出名的一部书,里面记载了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等等各种领域中的心理博弈,各种典故,传奇都在书写着这个大动乱时代所涌现的各色人等的智慧。后者段干纶相比较前者无疑是有着更多政治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孙膑单方面的以军事胜利为目的。但无论哪种,都是同样的思路,一旦局势已成,必成无解之谋。

至于这两个故事哪个更贴合史实,就是见仁见智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吸取古人的智慧,做决定之前,清晰自己的目的,学会横向以及逆向思维,学习这些智慧结晶固然已经令人叫绝,但学以致用从而进行创新才是更高要求。

脱胎于“围魏救赵”的“围点打援”则是这一阳谋神策在千年之后的又一体现,侧重是打击敌人的支援,当然,现代战争中由于科技被应用战场,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不单单是依托地形以逸待劳,像多栖作战,远程打击的可能性都必须考虑进去。

当然,同样的谋略套用不如学习施计者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条件,制造条件,换位思考,化被动为主动,懂得掐住敌人的七寸处,敌人才能乖乖听话。



扫码
关注
客官!在看一下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