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证真》(总第17期)字耕农 2020-02-08 12:34 《山海经证真》(总第17期)东次三 原文解析(神秘的潍坊安丘青云山“海眼井”,《山海经》里竟然清清楚楚——古之人不余欺也!)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 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詨。 【按,东次三在“山经”所有山系中是最特别的,就是山与山之间都是水行。共九山,六千多里,距离也是“东山系列”中最长的,东次四1720里,东山经3600里,东次二6640里。与已经发布的南次二7200里、南次三6530里及东次二等系列长度接近,范围都是跨了数个省。因而笔者推测,“东次三”所言之山为黄海西北滨今辽宁省的长山群岛,连同渤海海峡中的庙岛列岛,最后到达山东青岛,与“东山经”所言之山相接。其实,岛为海中山,山为陆上岛。海中的岛其实就是山,因而常被称作“山岛”。最后的跂踵、踇隅二山在此前的“海外北经”部分已经确认,都在山东大陆部分与古胶东半岛之间的交界处。前后关联对比,笔者确信这样的判断是合理的。 故而推断,尸胡之山即辽宁大连庄河石城岛,山应即庄河市西南郊之观驾山。虽然更远有更高更大的山,然而不在视力所及范围内,是“望”不见的。】 石城岛 庄河观驾山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按,水行缓慢,古人其实难以计量里程,故里程数都偏大。此山应即相距很近的大长山岛、小长山岛。】 大长山岛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按,应为广鹿岛。】 广鹿岛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按,应为獐子岛。】 獐子岛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按,应为海洋岛。】 海洋岛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兽多麋鹿。 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 【按,此处“七百里”应为“千七百里”,因为文末小结言“六千九百里”,然而九山实际间距累加只有五千九百里,差一千里应即此处脱漏一个“千”字所致。 此孟子之山应为庙岛群岛中的山东长岛。】 山东长岛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 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 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 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名自詨。 【按,跂踵之山即潍坊安丘青云山。此处当时是古胶莱湾的浅滩,深泽即海水退后遗留的通海的洞穴,当然深不见底,蠵龟是海龟。青云山山上至今仍有“旱不涸、涝不溢的海眼井”。可参本系列第7期“海外北经”专文。】 跂踵之山:安丘青云山 深泽:青云山海眼井。以前真是海眼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 【按,此“踇隅之山”即《海外北经》务隅之山、《海内东经》鲋鱼之山、《大荒北经》附禺之山,一山四名,亦足见《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荒经》非一人一时之作,或同一作者所本之原图非一人一时之作。 向南水行,即在古胶州湾从北向南行舟,此山当今位置应在古胶州湾近岸,此前推断为平度大泽山西侧天柱山较为可能,参考此处方位可知并不准确。结合上文跂踵之山及下文少海之准确位置,界定其当在安丘青云山东、南方向,青岛胶州少海西、北方向,应为今高密柴沟镇梁尹岭张林北侧海拔109.4米的小山或者青岛胶州艾山之间一带地区,具体有待实地考察确认。】 踇隅之山:是艾山吗?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 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按,此无皋之山的位置在微观层面可以确认,即今青岛市少海北岸一带。因为此“幼海”即为《韩非子》、《晏子春秋》等先秦文献中的“少海”,《淮南子 坠形训》所云“东方大渚曰少海”。当今青岛少海湿地公园的前身,当时水域面积应该更加广阔。则此山即在今少海北,“无皋”就是没有明显的山岗的意思,就是极其低矮,除非亲临考察寻找,地图上是没有标注的,亦极易消失于历代城市建设之土功。榑木即青岛胶州少海以东,桃源河汇入大沽河一带,河套镇以西,整个二三十公里范围内。此“榑木”即《史记 五帝本纪》所言颛顼政权的东境即“蟠木”,应指当时海湾的红树林。《海外北经》部分专文已指出,《大荒东经》所言“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即分别指古胶莱海湾及当今考古发现的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其“少昊孺颛顼于此”的内容与《史记》所言正合。司马迁对于《山海经》基本上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依据的正史文献每每恰合《山海经》。】 幼海:少海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东次三经 示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