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古称禹穴,是大禹的墓葬地。 大禹是上古时代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尊称为“立国之祖”。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 禹陵祭大禹与兰亭赏书法是每年春绍兴的两大盛事。事实上,在大禹陵里汇集了古今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墨迹,那些碑刻书法吟唱深远。 岣嵝碑是大禹陵里最值得看,但却又最谜人的一块碑。 岣嵝碑出自湖南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留,原迹早已湮灭。 清王昶《金石萃编》中写道:“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据家如杨慎、杨时乔、安如山、郎瑛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证。” 此外,认为其为伪物的还有鲁迅先生等人。 据说,郭沫若先生也曾试图译过岣嵝碑,但花了三年时间仅译出三个字,最后只能放弃了。 那么碑上到底写了什么,众说纷纭。 杨教授说全篇大致分三层:第一层说帝舜命禹治水,与《史记·夏本纪》有关记载相印证;第二层述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艰辛和忧劳;第三层描写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祭祀祖先神灵,举国同庆的欢乐场景。 大禹陵内,值得赏味的书法作品还有不少,去大禹陵探幽书法古迹,不失为一种风雅趣事。 ——链接—— 神秘的“中国八大天书” 二、红岩天书。贵州关岭布衣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悬崖壁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如斗,小如升,被命名为“红岩天书”; 八、夜郎天书。于贵州赫章彝族地区新发现的“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