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和《永遇乐·落日熔金》两首词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2-10

先说观点,李清照这两首词,总体上《声声慢·寻寻觅觅》要比《永遇乐·落日熔金》品质高很多,景与情的结合更凝练、更深沉,用词用句也更洒脱、大胆,将一个古代知识妇女的形象、居家场景和个人自省的情与思融入一炉,抒情、写景、思想层次分明,又意味深长,可谓宋词的巅峰之作。而《永遇乐·落日熔金》相对于《声声慢·寻寻觅觅》来说,则显现的平庸一些、浅和窄了一些,没有那么惊艳。所以两首词的艺术水准高低,还是很明显的,不难判断。

先来解析《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

上半片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解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这是写景,一天的落日时刻,暮色正在和晚霞合拢,第三句“人在何处”,其实是作者自我感慨,有一种天问的意味:我在哪里?流露出找不到自我、找不到归处的茫然感。“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第一句仍然是写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暮色渲染青柳,天地间整体的景色显得浓郁,第二句是情景结合,耳闻远处《梅花落》的笛声阵阵,觉得那笛声颇为幽怨,犹如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春意知几许”,则是一种感慨,和前面的“人在何处”的感慨差不多一个意思,仍然是一种“天问”式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发问:春意还有多少?当然,我认为还可以将这句理解成作者自我发问“青春时光还有多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是简单的叙述句和疑问句,元宵佳节,天气温和,过后会不会刮风下雨吗?“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喝酒与诗词的朋友们发出了邀请,还用香车宝马来接,不过我谢绝了。

下半片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解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中原,也即河南一带,网上有解释认为此中州一词指北宋首都汴京开封,开封在河南,河南是中州的中心区域。这句意思:回想曾经在汴京的盛大节日时分,闺蜜们有空大家一起游玩,最开心几天就是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三句是描写那天女人们的服饰打扮,大意即大家戴着翠玉冠帽、穿的都是镶金嵌银的裙衫,个个打扮的很整齐漂亮。“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人都老了,显得憔悴了,鬓发都斑白了,怕人看到所以常常夜晚出门。“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不如躲在门帘后面,偷听人们的欢声笑语吧。

全词评析:上半片诗人多借景抒情并发出“天问”,表达更多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下半片诗人回忆了年轻时的风光风流,并感慨韶华不再、年华老去。放眼全宋词,这首词的整体水准仍然较高,整首词完整、自洽,写景、抒情、自省和立意,顺序表达、层层递进。只是相对于李清照自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样的顶尖品质词作,这首词就显得平庸一些,词句方面显得平常,缺乏一些极具才华和灵性的词句,缺乏一些超凡脱俗的词句。李清照有多首词的用词用句都极具灵性、才华卓越,但这首词就略显不足。

现在我们再来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介绍说它有两个版本,这里我选了第一个版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开始的三句,意思上并不多么晦涩,字面意思理解完全可以,只是你如果能够在阅读时挖一点意蕴,寻寻觅觅可以解释为作者对世界的一种“天问”,寻觅人生的意义,却终究发现周围都“很冷清”,喧哗过去了,浮躁消散,一切就显得凄凉。“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两句的意思仍然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即刚刚寒凉时节,日子是最难熬的,不容易吃好睡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凭几杯酒,怎么能够挡得住夜晚时的大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着一行大雁过去了,不由得伤心,却似乎那大雁也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句写景,园里地上快堆满了凋落的黄花;后两句感慨:花树都显得憔悴了,如今还经得起人摘吗?“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在窗下看着外面,怎样才能挨到天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下雨了,透过梧桐树看那雨丝更细了,到黄昏时分了,雨还是滴滴答答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情景,岂是一个愁字可以形容的?

全词评析:上半片开始三句可谓超凡脱俗,以大白话直接铺陈,貌似还显得啰嗦,却意味深长、情感深沉——试着去朗诵它,你会被其中的韵律、节奏吸引,味道不错,再一咂味,你才愕然惊觉,其实意味深长、情感深沉:此寻觅,不是平常寻觅,而是作者在说我一生寻觅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寻找人生伴侣,可那人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的周围冷清了,这个冷清不仅仅指环境空荡荡的那种冷清,还指人生失去了意义、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上的那种冷清,那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情感无所依托、精神无所寄予,岂不是人的一种凄惨悲凉?看似简单的词句,一上来就让这首词浓郁而情感压抑。用词如此的任性、洒脱、简直到了无拘无束却浩瀚无垠的境界。整首词从上半片到下半片,其实只有一个场景,即作者在家里,看着窗外,时间大约接近傍晚,到傍晚将过,下了雨,坐在窗口,看着地上,心思复杂,各种感慨。不像上面那首《永遇乐》里有天上地下的各种景色描写、还有回忆、有当下的感慨,还有年老后的自卑自恋。但这首词似乎更简单一些,场景只有一个,情感抒发理性思索也集中在对失去丈夫后的对人生价值的怀疑,却写的格外深沉、凝聚,时时给人一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而这种彻骨深寒的意味,诗人偏偏以一种最平淡、最朴素、最大白话的词句,缓缓叙述。

我们都知道,即便是古人,写作格律诗词,因为有格律,就难免要炼字炼词,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诗词,其用词用句都力求简练但浓稠,恨不得一个字可以表达几百个意思,所以大多数词句都是生造词、都是个性词、很多都是明显长句子浓缩成词句的,古人还好用典故,但诗词就只能这么几个字,又不能真的讲故事一样铺陈出来,所以典故也往往几个字甚至一、二个字来表达,如果后人阅读不了解那些典故,他这首诗词你很可能怎么也理解不了。而这样的诗词,你也很难批评它不够水准,只是和苏轼、李清照、李白等人的诗词相比,就总是缺乏一种毫不刻意的挥洒自如、意境高远之超凡脱俗的才华。“返璞归真”仍然是形容古典格律诗词之最高境界的有效评语,它的反面就是“浓词艳句”,也就是说,表达出同等意蕴的两首诗词,其词句达到“返璞归真”等级的朴素平淡,就是上乘水准,而显得“浓词艳句”,就落了下乘,那么即不够“返璞归真”,却也谈不上“浓词艳句”的诗词,则就只好评判其水准为平庸,即中等。

所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已经达到了上乘艺术境界,那么她自己的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水准,就只能评定为平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