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之道_读书笔记

 茶香飘万里 2020-02-10

第一章 开启大门

  • 本书就是要让你的思维过程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你明白大脑如何学习,又是如何帮你自欺欺人——自以为在学实际上却是在小和尚念经。

第二章 放松点

  •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 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 定式效应就是说因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记住这一点,有时候你的思考得灵活点。想要解决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问题,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间转换。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误导。

  • Trick:为思维加力

    当你初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某个部分,而且其中内容涉及数学或科学概念时,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

    你会惊讶地发现,用一两分钟预先翻阅,再开始深度阅读,会对思维的组织产生多大的帮助。你正在创造小小的神经挂钩,把思维挂靠上去,这会使把握概念变得更加轻松。

  • Trick:心无旁骛,简而行之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拖延(不少人都有过同感),来看看这个。关掉手机,或是任何其他会发出提示音或闪烁的干扰源,用一个计时器设定25分钟,在这25分钟里,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什么任务都行。不用担心能不能完成它,专心去做就好。25分钟的时限一到,你就停下来奖励一下自己,看看网页,翻一下手机,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注意,奖励和工作本身一样重要。你会惊讶于这25分钟的成效——尤其还是在你专注于任务本身,而非在意任务能否达成的情况下。

    如果你想试试这个方法的进阶版,那么来想象一下,假如现在就要入睡了,你正在回顾这一天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你想到的任务是哪个呢?把它写下来,现在就去做。在这天内,试着用至少3个25分钟(“番茄时间段”)来处理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任务。

  •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1

    专注模式(focused mode)下的思维活动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必不可少。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基本上可以这样说,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于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

    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对学数学和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同时,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当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与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发散模式则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如果你要学点新东西,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助你一臂之力。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第三章 学习即创造

  • 遇到数学或科学上的概念和难题,首先要让专注模式打头阵。它完成第一轮战斗后,就轮到发散模式了;

  • 放松一下,做点别的,一旦工作期间出现了挫败感,转移注意力就该随之出现,让隐藏在后台的发散模式运转起来;

  • 学好数学和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如果你有拖延问题,试着计时25分钟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别让发短信、上网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门打扰;

  • 主要的记忆系统有两类:
    工作记忆——只能一次扔四个球的杂耍演员;
    长期记忆——能储存大量知识的仓库,不过要靠定期回访保持对其中内容的新鲜感。

  •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

  • 同时,睡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会帮助你:
    构造一般性思维活动所需的神经联结——这也是为什么考前一晚的睡眠很重要;
    攻克难题,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巩固复习重点知识,修剪旁枝末节。

  •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2

    发散模式不仅会让你以新角度看待学习内容,也会帮你把新观点整合到已知的相关信息上。同时,换视角看问题的做法也能让我们明白为何做重大决定时先“放一放”(sleep on it)往往会是个好主意。当然还有,为什么休假那么重要。

    只要你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但是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

    要让大脑捕捉问题,首先要借助于专注模式调动全部注意力。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思考类型的问题,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储备能量亮红灯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任务上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数学题,背背法语单词。但只要仍然处于专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的能量储备,就像一场全神贯注、随时间增重的脑力举重一样。因此,课间和朋友们活动一下、聊聊天,能让大脑不再神经紧绷,这绝对是个提神醒脑的好办法。

    根据近期的研究,眨眼是项打破僵局,帮你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闭眼似乎可以在一瞬间放松我们紧绷的注意力,提供片刻休息,并让我们的意识和想法刷新页面。可以说,眨眼会暂时性地断开我们与专注模式视角间的连接。但另一方面,刻意闭眼又似乎能帮我们提高专注程度——沉思求解时,人们通常远眺、闭眼或干脆蒙上眼睛来避免干扰。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通常来说,几个小时就足够发散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了。当然,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灵感还没来得及传给专注模式就会消逝掉。这里有一条经验之谈,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第四章 组块构建与避免能力错觉

  •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那就是,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 练习能带给你流畅而敏捷的思维,这正是考试中需要具备的;

  • 构建组块的必需品:
    专注力(focused attention);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understanding);
    练习(practice)帮助你获取宏观背景信息。

  • 简单回想,试着关上书回忆要点,是促进组块形成的最好办法之一。

  • 组块

    要熟练地掌握数学和科学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chunks)——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1. 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 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是理解(understanding)。
      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理解力就像强力胶,能把基础的记忆痕迹黏合在一起。它铺展出各种各样的痕迹路径,将记忆痕迹联结起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仅仅理解某问题的解决方法,不足以创造日后能随时回想的组块,合上书本后再找些问题来测验一下新学到的解题方法,会提高你在本阶段的学习效率。
    3. 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
      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用更宽广的视角看问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上反复推敲、练习,使你不仅能了解组块的用武之地,也能清楚它何时派不上用场。这将有助于你在更大的宏观图景中定位新组块。
      学习活动的发生包括“以上至下、从下至上”两个方向。从下至上的组块过程,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练习与重复可以帮助建立和加固每个组块。这样如果你需要信息,就可以轻松地从记忆中获取。还有一个是从上至下“纵览全局”的过程,这一过程能让你看到知识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两个过程对熟练掌握学习材料都有重要作用。而背景环境正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之处。这里要说明,学会如何使用某种解题技巧,也是一种组块能力。而背景环境则意味着学会因地制宜地做出选择。
学习活动发生的方向
  • 能力错觉与回想的重要性

    试着 回想 学习材料,即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效果比单纯阅读材料好得多。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 下一次重读开始前的间隔时间才是这件事真正有效的部分 。利用重读间隔中进行的回想,训练了你的大脑。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最好是24小时内就和它们亲近一下。

    说一件你可能会惊讶的事,那就是划重点和标下画线一定要谨慎,否则你不仅会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 散步的意义

    让自己的身体活动一下,在难以理解关键问题时会特别有帮助,另外,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

  • 穿插学习法

    从老师或课本那里学习一种新解法的时候,为了学会这种新技巧,一段学习期间内,你总倾向于不断练习。在完全理解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学或练,我们称之为 过度学习 (overlearning)。过度学习当然有它的用处,比如在网球发球或进行完美的钢琴协奏时产生一种即时反应。但要警惕在学习数理过程中不断地过度学习,研究显示这会浪费你宝贵的学习时间。

    总而言之,一旦理解了基本概念,在这个学习期间内再继续巩固概念,并不会如你所愿地去强化长期记忆中的各种联结。更糟糕的是,甚至会有副作用。只关注一个技巧,像是木匠学徒只会用锤子一种工具。一段时间后,还以为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只要一锤子下去都能解决。

    但实际上,要掌握一门新学科,是要学会挑选使用恰当的解题技巧的(不能只会用锤子)。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去练习各种题目,运用不同技巧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期间一旦巩固了一种技巧的基本思路(这时会有点像骑在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上),你就要开始 穿插练习 (interleaving)不同类型的题目。偶尔这会有点难度。因为,举例来说,往往书中某章节会专讲一个特定技巧,所以当你翻到那部分,你就已经知道这章题目中要使用何种技巧了。但我还是要说,尽可能地穿插混合着学习。这有利于前瞻性地看待章节最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你可以偶尔刻意地去做一些解题技巧完全不同的题目,然后弄清这种差异的原因。你需要让大脑逐步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第五章 预防拖延

  • 我们所拖延的都是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贪图一时之快未必对我们有益;
  • 拖延就像在服用微量的毒药。一时看不出影响,但日积月累,危害极大。
  • 拖延的危害
    1. 拖延会成瘾。它所提供的片刻兴奋与解脱是乏味现实的避风港;
    2. 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
    3. 积习难改,人们很容易就会深深陷入拖延的陷阱。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沦于拖延的舒适反应。久而久之,已经习惯性拖延的你会身不由己地寻求那短暂而微小的愉悦感。而这种习惯性反应让你渐渐失去从前的自信,最后干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章 小恶魔无处不在

  • 在让你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点,最终你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 如同拖延,习惯有四个组成部分:
    信号;
    反应程序;
    奖励机制;
    信念。

  • 要改变习惯,可以改变对信号的反应,或者干脆回避信号。奖励和信念有助于促成习惯上的长久转变;

  • 关注过程(如花费时间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想要达成的目标);

  • 用25分钟的番茄时间在短时段内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专注工作了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 确保规划一些自由时间,滋养你的发散模式;

  • “心理对照”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法——想想最糟糕的现状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去,然后将它们和乐观的未来做对比;

  • 你会因为一心多用,让思维无法形成充分、丰富的联结,因为大脑中促成联结的部分还没来得及巩固联结,就被拉去做别的事情了。

  • 习惯

    习惯有好有坏。说到底,习惯就是大脑进入了预设好的“小恶魔”状态(即出窍状态)。你也许不足为奇,神经模型从频繁的练习中产生,它们自动联结形成组块,而组块和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它能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别的活动。

    你可能想不到,自己受控于习惯性出窍状态的情况有多么频繁。这就是习惯的关键所在:在你执行习惯性动作的时候,不用集中注意力思考。这就节省了力气。

    习惯分为四个部分。

    1. 信号。这就是使你进入“出窍状态”的触发点。信号可以很简单,比如仅仅看到计划清单上面的第一个任务(提醒你“要开始做下周的作业啦”),或者是看到朋友发来的一条短信(提醒你“又可以偷懒了”)。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你对信号的反应,也就是你的反应程序才是重点;
    2. 反应程序。这就是你的出窍状态——你的大脑在接到信号暗示时做出的常规性、习惯性的反应。小恶魔的反应可以是无害的或有益的,但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可能会有很强的破坏性,它们会违抗常识;
    3. 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得以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悦。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但是好习惯也可以得到奖励。逃开拖延的魔爪,找到各种方式奖励自己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好习惯会至关重要;
    4. 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可能改掉把学习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习惯。想要改变习惯,你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 番茄工作法

    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逃避是因为某些任务让你难受,有个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要专注于结果。相反,你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一些过程的形成上——也就是培养一些习惯,这些习惯能让你动手做一些痛苦而又不得不完成的工作。

    你的挑战就是要避免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那些已解决的作业题。这会引发痛苦感,导致你的拖延。相反,你应该关注于过程,关注用在做作业或备考那几天或几周里的一小段时间。不要在意你是否在某一段时间内完成了作业,或掌握了关键概念。相反,这一切的重点应是你在短暂的期间内尽全力去行动——这就是所谓过程。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对避免拖延十分重要。每天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上花时间才是重中之重。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

    在番茄工作法的计时系统中,只需运用专注力的过程占据首要地位。专注过程的你不会在某一项任务上举步不前,而是进入了一种自动状态,并不在乎是否必须完成任务。这种自动状态能让你更自如地使用发散模式的能力。 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快完成任务了吗?)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

    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做功课的时候一心多用会让你迅速疲劳。每一次微不足道的注意力转移都会消耗能量。虽然每次转移看起来并不碍事,但是次次累积的结果就让你事倍功半。你也别忘了,这样你会更容易出错,而且学以致用到其他情形的能力也更弱了。


第七章 搭建组块对抗发懵

  • 搭建组块是指将某个概念整合到某个联结流畅的神经思维模型当中;

  • 搭建组块有助于增加工作记忆的可用内存;

  • 搭建一个含有概念和解题方案的组块资料库,可以形成解题直觉;

  • 当你在搭建组块资料库的时候,要刻意关注那些最棘手的概念和解题环节;

  • 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尽管学得很努力,可命运却让你打出一手烂牌。但你要记得机遇的法则:如果准备充分、勤加练习并搭建思维方案库,你会发现幸运女神会更加眷顾你。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努力,那么必定会失败,但那些一直在不断努力争取的人定会体验更多的成功。

  • 搭建强大组块的步骤

    1. 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要保证的是,你有现成答案,不管是你以前做过这题,还是书中已有解答。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看答案。)在下手解题之前,或还没彻底得到答案之前,千万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过任何步骤,或自欺欺人地说“太好了,搞定了”。要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
    2.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如果你觉得重做同一道题有点奇怪,可以想想看,你不可能只弹一遍吉他就学会一首歌,也不可能只举一次哑铃就算完成了锻炼;
    3. 休息一下。如果需要,你可以去研究下这门学科的其他内容,之后就去干点别的。比如做兼职、学习不同学科,或者去打打篮球。你要给发散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消化这个问题;
    4. 睡眠。在你睡觉前,把这个问题再过一遍。如果卡住了,那么就反过来去聆听问题的声音。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
    5. 再来一次。第二天尽快地把这个问题再做一遍。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题。你对这问题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你甚至不明白自己当初为何会卡在这个问题上。到了这会儿,你就能神速计算每一步了。多关注问题中最困扰你的那个部分。这种持续关注难点的做法,叫作“刻意练习”。尽管这样做有时让人疲惫,但它是高效学习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它的替代或者补充做法,是去解答一个相似的问题,看看能不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它);
    6. 给自己添新题。再挑一道重难点题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题的相同方法来解这道题。本题答案会变成你组块资料库中的第二个组块。在解这道新题时,重复1~5步。如果已对这个题目得心应手,就去做下一道。你会惊喜地发现,尽管你的组块库只有几个固化组块,但已经可以大大提高你对学习材料的掌握程度,以及高效解决新题的能力;
    7. “主动”重复。走去图书馆的路上,或是锻炼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回想解决某个题目的关键步骤。你也可以利用等公交、坐车,或者是等教授走进教师前摆弄拇指的闲余时间。这种主动排演能提高你回想关键概念的能力,有助于在家庭作业或考试中回想要点。

    到此。这些就是搭建组块资料库的关键步骤。你正在做的就是建立和强化不断联结在一起的神经元网络,让你的组块更丰富、更强大。这里用到的原理就是生成效应。相比单纯重复阅读,生成(即回想)材料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学习。

    请记住,已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 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 。这与象棋大师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神经向导可以将棋局内化为组块,和长期记忆中最优走法联系在一起。这些神经结构帮助他们为对战中的每一步做出最优选择。

    要记住,提取练习是最强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效果远超过简单地重读材料。构建一个组块资料库来解决问题是非常高效的做法,这正是因为它建立在提取练习的基础上。不要被能力错觉迷惑了。请记住, 光盯着书页上现成的学习材料,会让你错认为自己已经学会,而实际上你并没有

  • 遭遇瓶颈

    学习进展的过程并不合乎逻辑,这个过程就像每天把新包裹增添到你知识库的货架上。有时候,在构建理解的过程中你会遭遇瓶颈。之前合情合理的事物突然变得扑朔迷离。

    在你对理解内容进行重组的时候——为构建更坚固的知识基础,往往会发生这类“知识坍塌”。就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偶尔会有类似的体验,正在学的外语会突然变得跟克林贡语一样晦涩难懂。

    要记住,掌握新知识是需要时间的。在理解过程中,你会经历一些时期,看似像理解力在发生倒退,而你会因此感到恼火。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它说明你的大脑正在推敲这些材料。摆脱暂时的困扰期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往前迈了一大步。

  • 测试

    要将诸多解决方案建立成组块,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可以让你避免在考场上发懵。发懵,即恐慌到大脑一片空白——一旦工作记忆被填满,而大脑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解决问题的其他关键部分了,人就会发懵。搭建组块会压缩已有知识,为工作记忆腾出内存空间,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就让神经超负荷运转。同样,给工作记忆留出更多的空间,意味着你更有可能去回想起解题的重要细节。

    这种回想练习是一种小测验。研究表明,测试并不仅仅是衡量所学知识多少的手段。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强效的学习经历。它可以改造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是为其添砖加瓦,同时可以显著地提高你记住学习材料的能力。通过测试而发生的知识构成上的改善,被称为“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它的发生多是因为测试进一步强化并稳固了大脑中的相关神经模型。这正是我们在第4章中看到的,在“常练不忘”部分有张图显示,多次重复后,脑中相应的区域颜色会加深。

    就算测试结果不理想或是没得到任何反馈,基于测试效应产生的改进依然会发生。尽管如此,在学习期间做自我测试时,你还是想要尽可能地去获得反馈,并用参考书检查答案,或是翻看书后,又或去别处验证自己的答案。


第八章 工具、建议和小技巧

  • 思维技巧会是你强大的武器。以下罗列了一些最有效的技巧:
    让自己待在无干扰环境下克服拖延,比如图书馆;
    练习无视分心的想法,让它们成为眼前浮云;
    如果自己态度不端正,就要改造自己的关注点,让注意力从负面转移到正面看法上;
    意识到刚坐下开始投入工作前,有点负面小情绪是特别正常的现象。

  • 让“开心一刻”成为你生活计划的一部分,是预防拖延的最关键要务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能让你避免拖延的最重要原因;

  • 预防拖延的核心就是拥有合情合理的日计划和每周一次的周计划,它们可以保证你在宏观上保持前进步伐;

  • 在前一天晚上写好第二天的计划;

  • 先从最困难的事做起。

  • 行动日志

    克制习惯最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简要写出下一个星期要做的关键任务清单,一周写一次。之后,每天列一个清单,写出可执行可完成的合理任务量。试着在前一天晚上写出第二天的日行计划清单。

    为什么要提前一天写呢?研究显示,写计划能让你的潜意识处理清单任务,从而让你得到解决对策。所以,在睡前写下清单,是在召集小恶魔帮你完成第二天的任务。

    大多数人会在手机、网络或纸质日历上记录重要截止日期——你可能像他们一样,正用着这样的记事方法。根据记录着“截止日期”的日历,你会写出下一周要做的20来个关键待办事项。每晚,再根据周待办清单写下次日待办清单。日待办事项保持为5~10个即可。计划一旦写好,就尽量不要再往日待办清单中增加事项,除非事情突发又不得不做(你是不会希望自己眼前有张做不完的清单的)。尽量避免替换清单上的任务。

    如果没在清单里写下待办任务,它们就会潜藏在你工作记忆的四个入口,占据宝贵的思维空间。

    任务清单一旦写下,工作记忆就获得了解放,现在你终于有空闲去解决问题了,太棒啦!但要记着,你得相信自己一定会去查看行动日志,如果你的潜意识都觉得自己做不到,那么任务又会蜿蜒盘踞回大脑,堵塞工作记忆的空位。


第九章 拖延的小恶魔总结篇

拖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篇总结里涵盖了本书所有章节里提到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 记行程日志。这样当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可以回头追踪并了解哪些是有效的方法,哪些是无效的方法;
  • 每天都对自己承诺要完成一定的惯常事务和任务;
  • 在晚上睡觉前写下你计划的任务,这样你的大脑就有时间详细考虑你的目标,从而帮助你确保能够成功;
  • 把你的工作细化成一系列小挑战。总是确保你(和你的小恶魔)得到足够的回馈。花几分钟时间尽情地享受幸福和胜利的快感;
  • 要慎重选择时间,直到你完成了这个任务才能奖励自己;
  • 小心拖延的信号;
  • 让自己身处少有拖延信号干扰的新环境中,比如安静的图书馆;
  • 障碍总会出现,但不要把你自己的问题全都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果每件事都是别人的错,那就是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了;
  • 相信自己的新时间系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就要努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要足够相信自己去休息,不要有负罪感;
  • 如果仍然无法摆脱拖延,要有后备计划。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
  •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享受做小白鼠的时光!

第十章 增强你的记忆力

  • 记忆宫殿法——将有助于记忆的形象嵌入你熟悉的场景中,让自己感受视觉记忆系统赋予的力量;

  • 学着以更加训练有素且别具创意的方式来使用记忆,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就算为了增强记忆而创造出天马行空的关联也没关系;

  • 理解后再去记忆,你会对学习材料记忆犹新。随着思维宝库的不断强化,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 记忆宫殿法

    记忆宫殿法需要你回想一个你熟悉的空间,比如自己家的布局,然后把它当成视觉形象的记事本,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形象。你要做的就是回想一个熟悉的空间:可以是你的家,可以是去学校的路,或是你最爱的餐馆。

    初次尝试记忆宫殿法,会记得没那么快。在脑中构思出具体图像还是要费点劲的。但是你会逐渐熟能生巧。一项调查显示,会用记忆宫殿法的人,在想象中把物体放置在当地大学的各个角落,在心中把这过程“走”上一两遍,他就能记住含有四五十件物品的清单上95%以上的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利用大脑,创造力加强了你的记忆,而同时形成的记忆挂钩又会带给你更多的创造力。

    记忆辅助——无论是助记图像、顺口溜,还是假想的“宫殿”,它们之所以会管用,是因为能在你要开小差时帮你集中注意力。就算起初你编造的字面含义十分可笑,但它们也能让你注意到意义对记忆的重要性。简言之,记忆法让你平时的学习更有意义、印象更深,也更有趣味。

    图像对记忆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图像与右脑的视觉中枢直接相连。视觉区域有强化记忆的能力,图像让你充分利用这片区域,对看似乏味难记的概念进行压缩简化。

    那些巩固脑中概念的歌曲和记忆宫殿法有关,因为唱歌也会优先使用到右脑。很多小曲子能帮你记住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几何中的体积公式,以及很多其他类型的方程。


第十一章 记忆技巧多多益善

  • 比喻可以帮你更快地学会难懂的概念;

  • 重复是在记忆消退前对其进行巩固的必要动作;

  • 意群和口诀可以帮你简化学习内容,构成组块,这样就能更轻松地存储记忆了;

  • 编故事,哪怕故事听起来会有点笨拙,但它也会让学习内容更好记;

  • 动手写写和说(说给别人或自己听)在一定上都有加强记忆的作用;

  • 体育锻炼对新的神经元生长、新联结形成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 比喻和类比

    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中,如果你除了想记住概念,还想理解概念,一个上策就是为它量身打造一个比喻或类比,而且,通常这个类比越形象,效果越好。比喻就是让一件事和另一件事之间显得大同小异。

    从来没有能面面俱到的比喻,但所有的科学模型也只不过是一种类比,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某种特定意义下也不成立。但这不碍事,类比(还有模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数学和科学概念或过程背后的核心观点,它能让你获得直观形象的理解。有趣的是,比喻和类比在帮我们摆脱定式效应(我们之前提到过,指你困在一个错误的解决问题思路上)上也有不小功劳。

    比喻或类比还可以让概念牢牢留在脑海中,因为它们把新概念和已有的神经结构联系在了一起。这有点像用描图纸描画图样,比喻和类比至少让问题变得有迹可循。如果有时你想不出任何比喻或类比,就在手中拿支笔,再在面前放张纸,写写画画都可以,不过一两分钟的随手勾写,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 间隔重复

    集中注意力能把一些东西送入临时性的工作记忆,但想让这个“东西”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有两个前提:它应当是便于记忆的,而且还要得到多次重复才行,否则,你的自然生理代谢过程就会像贪吃的小吸血鬼,把最新形成、还不明显的联结模型一扫而光。

    书写 会把要学的知识编译(将信息转换为神经记忆结构的一部分)到你更深的记忆中。不去复习的内容,更容易缩水是被你直接忘掉。你的代谢吸血鬼会吸走记忆间的联结。

    重复至关重要,甚至让你难忘的事,也要通过重复让它们牢牢驻守在长期记忆中。你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简要重复几天,可以是每天早上或晚上的几分钟,偶尔要记得改变一下索引卡片顺序。随着记忆逐渐深刻,延长重复的间隔时间。越发熟练的你通过延长时间间隔,把这些内容牢固地封存在脑海中。

  • 创建意群

    记忆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创造意群,它能简化学习内容。比如你要记忆四种可以驱赶吸血鬼的植物:大蒜、玫瑰、山楂和芥末。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简写连起来就是GRHM,所以你只要记住GRAHAM牌全麦饼干就好。(这样每次回想这四样东西的时候,只要在记忆宫殿的厨房餐桌上找到全麦饼干,再扔掉它名字里的元音字母就搞定了)。而且在编记忆诀窍的时候,别忘了 编故事 也很重要。

    一定要警惕,别把记忆窍门与真正的知识混为一谈,分清楚什么是事实,而什么只是帮助记忆的比喻或类比。

  • 肌肉记忆

    如果你确实想让自己的记忆力和整体学习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最近几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发现,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锻炼也会生成新的信号通路,而且,似乎不同类型的锻炼——跑步或散步和力量练习相比,在分子层面产生的效果会有略微不同。但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会对学习和记忆发挥强大的效果。


第十二章 学会自我欣赏

  • 一定时候,在能熟练运用组块资料之后,你应尽量不再去纠结于每一个小细节,而是自然而然地去解决问题;
  • 有些学生能快速掌握材料,和他们一起学习确实会给人不小的打击。但是“平均水平”的学生常常在主动性上、做好事情的能力上以及创造力上都有优势;
  • 把握创造力的一部分关键是要能从专注模式转换到更放松的、白日梦一般的发散模式;
  • 太过专注会阻碍你发现真正要找的答案——就像用锤子钉一颗螺钉,因为你已经认定了那是一颗钉子。当你卡在一个问题上,有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下,转而解决其他问题,或者干脆小睡一会儿。

象棋大师、急诊室医生、战斗机飞行员,还有许多其他的专家通常得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复杂的决定。这时他们会关闭自己的意识系统,转而依赖于久经磨炼的直觉,倾尽一切去利用根深蒂固的思维组块。在一定时候,如果主动让意识去“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就会放慢你的脚步,搅扰你的思路,从而导致错误决定。

训练,尤其是对学习材料中最困难的部分更要刻意训练,这样才能让那些拥有普通智力的人有机会上升到“天赋异禀”的境界。就像你可以通过练习举重让自己增长肌肉,你也可以通过练习某些神经模型来加深并拓宽你的思维。有趣的是,训练也会拓展你的工作记忆。关注回想的研究者发现,练习反向重复记忆更长的数字,似乎对提高工作记忆有效果。


第十三章 塑造你的大脑

  • 大脑发育的速度因人而异。许多人的大脑在25岁后才发育成熟;

  • 在科学界,许多令人敬仰的重量级人物,起初显然是前途渺茫的问题少年;

  • 在科学、数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功的专业人士,逐渐习得的一个特质,就是学会如何组块——提炼关键思想;

  • 比喻或实体类比也能构造组块,这些组块能使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的概念对另一个领域产生影响;

  • 无论你当前或今后有怎样的职业道路,要有开放心态,保证自己的学习宝库中常备数学和科学知识。你能因此储存更多的组块,从而更精明地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 搭建深层组块

    合成内容(synthesis)是一种神经模型,它可以是抽象化内容、组块或主旨概念。高质量组块构成的神经模型,不仅能与我们钻研的学科产生共鸣,也能在其他学科或生活领域产生反响。抽象化能让概念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艺术、诗歌、音乐以及文学会如此震撼人心。掌握组块后,它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我们会形成一些能增强并启迪已有神经模型的想法,这使我们更好地去看清并发展其他相关模型。

    一旦你掌握了某一科目的组块,要理解或创造其他科目中的类似组块也就简单多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数学,纵观物理、化学、工程学,有时经济学、商学、人类行为模式中也能发现它的影子。

    通过比喻或实体类比也能构造组块,这些组块甚至能使一个领域的概念对另一个领域产生影响。

    快速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关键,是要意识到每个所学概念几乎都可以与你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比,这就是做比较。有时比喻或类比并不十分贴切,比如把血管比喻成高速公路,或把核反应类比为倒塌中的多米诺骨牌。但这些简单的类比和比喻能作为强大的工具,帮你利用现有的神经结构,让它如脚手架般让你迅速地构建新的更复杂的神经结构。开始用这个新的神经结构后,你会发现比起最初的简单结构,它不知好用多少。再构建其他领域的新结构时,这些结构又为比喻或类比提供了来源。


第十四章 借方程的诗歌打开心灵之眼

  • 方程只是抽象和简化概念的方法。这说明,方程包含的深层含义,与诗歌中的深层内涵有相似之处;

  • 你的“心灵之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帮你在脑中排演,并把学过的知识拟人化;

  • 迁移是把所学知识从一个知识背景应用到别处的能力;

  • 关键是要掌握一个数学概念的组块精髓,这会有利于概念迁移和将之应用到新途径中;

  • 在学习过程中一心多用会让学习无法深入,这样会限制你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 简化学习内容

    努力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脑中的抽象概念赋予生命。

    简化也很重要。为了方便自己理解,理查德·费曼,他要求科学家和数学家 简单阐释他们的概念 ,他这个做法是出了名的。出人意料的是,无论概念多么复杂,几乎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得到简单解释。为了酝酿简单解释,你把复杂材料分解成几个关键要素,结果你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你可能会觉得,需要先理解才能给出解释。但是注意,当你和身边的人谈论学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在试图对他人和自己做出解释时,你常会惊奇地发现, 理解常常是解释的产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常说,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

  • 迁移

    迁移是把所学的知识从一个知识背景应用到别处的能力。这是数学家喜欢从抽象角度教数学的部分原因,因为这样不必立刻把视野缩小到具体的应用上去。他们想让你看到概念的精髓,考虑到这样会更容易把概念迁移到多种问题上去。迁移的好处在于,随着一门学科内容难度的增进,迁移往往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这其中的困境在于,如果你把概念直接应用到具体问题,往往会更易于掌握一种数学思想,即使这么做之后再要把概念迁移到新领域会有更大难度。不出所料,我们最终会看到,对于具体和抽象的数学学习法总是争论不断。于是数学家退后一步,试图把握高地,以确保学习过程围绕着抽象方法进行。相反,工程、商科等许多其他专业则自然偏向专门应用于特定领域的数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也避免学生抱怨“我什么时候才能用到这个”。


第十五章 学习的复兴

  •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深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够提高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时它会帮你解答出老师的奇怪考题。

  • 在学习中,毅力往往比智力更重要;

  • 锻炼自己去接触那些你敬仰的人。你会结识学识渊博的新导师,往往他们的一席话可能会改变你的未来。但是请爱惜他们的时间;

  • 如果你没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常让人惊讶的是,“学得慢”的学生会抓住根本问题,而这些部分通常为进度较快的学生所遗漏。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 人人都是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总是会有人批评或低估所有你付出的努力,你要学着对这些问题淡然处之。

  • 好老师的价值

    偶尔当你有机会向名副其实的优秀导师或老师讨教,是很幸运的,这机会一出现,就要把握住。要训练自己克服“囫囵吞枣”的学习阶段,并迫使自己直击问题真正要害,而不是借机会向老师炫耀自己学过什么。

    但要小心,别让自己成为“黏人的学生”。尤其是和善的老师会特别吸引一些学生,而这类学生真正渴求的是导师对他们膨胀自我的关注,而远不只是某个实际问题的答案。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办法满足那些“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

    同样也要谨防自己陷入“我的答案当然正确”的心理,明明是错的还要强迫老师跟随你糟糕的逻辑步骤。偶尔也许你可以最终证明出自己是对的,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尤其是对数学和科学领域里水平较高的老师,尝试跟着你不知所云、漏洞百出的思维就像在听一首不着调的歌,简直是吃力不讨好的痛苦折磨。一般来说,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梳理思路,然后听听老师的建议。当你最终明白了答案,就可以回头纠正你以前犯过的错误。


第十六章 避免自负

  • 即使你自信一切没有任何问题,专注模式还是会让你不经意地犯下致命的错误。温故知新,不同的神经活动过程可以让你重新审视结果,抓出错误;

  • 和愿意提出不同见解的伙伴一起讨论,可以:
    找出你想法中的错误;
    更容易学会随机应变,更好地应对有压力的处境;
    确保你真的理解了你想让别人解释的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
    建立起重要的职业关系,帮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 学习中的批评,无论你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应该客观对待。它们是在帮助你理解所处理的问题;

  • 小心不要自欺欺人。

  • 避免过度自信

    某种意义上,如果你一口气做完作业或者试卷,而完全不回头检查,你就是放弃了使用一部分的大脑。大量研究证实,右脑有助于我们退开一步,从全局着手考虑问题。

    在专注模式下工作时,很容易在假设和计算中出很多小错误。如果一开始就有了偏差,即使其余的都正确,结果也是错误的。有时答案甚至会错到可笑,比如算出地球的周长只有2.5(2又1/2)英尺。但你不会在意这些根本说不通的结果,因为专注模式只在乎计算过程本身。这就是专注模式,也就是依赖左脑的分析模式的问题。它使你条分缕析并保持乐观,但同时大量研究也显示了它潜在的死板、教条、自我中心的可能性。

    当你万分肯定自己完成的作业或试卷没有问题时,不好意思,这可能是过度自信的观点,由左脑产生。当你回头检查时,你的左右脑之间才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互相取长补短,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的能力。


第十七章 参加考试

  • 考前一晚睡眠不足会让你之前所做的任何其他准备都付之东流;

  • 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像战斗机飞行员或医生一样仔细检查备考清单,能大幅度地提高你的成功率;

  • 就像由难入简法,一些有悖常识的策略会让你的大脑有机会反思难度更大的题目,就算当时你正专注于解答其他更直观浅显的题目;

  • 在压力下人的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让一切结果决然不同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身体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如果你转变思维,不去想“我好怕这次考试”,而是想“这次考试让我好激动,我要做到最好”,你的表现会大有改观;

  • 如果你在考试中感到恐慌,可以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来。放松腹部,把手放在上面,慢慢地深吸一口气。你应感到手在向外移动,甚至同时感到整个胸腔如一个膨胀的桶在向外扩张;

  • 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让你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这意味着,只要条件允许,你应该跳过它,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从全局视角二次检查自己的答案,问自己:“这样解答真的合理吗?”

  • 由难入简法

    试卷一发下来,先快速浏览一遍,对试卷内容有个大致印象(对任何考试你都应该这么做)。放眼去找看起来最难的题目。那么,开始做题时,就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或者感觉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来。

    这个做法不是一般的好用。“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

    如果首道难题进展不顺,那就跳到下一道简单的题目,把它做出来,或能做多少是多少,之后接着做另一道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并努力取得一点点进展。一旦感到陷入了困境或停滞不前,就再换一道简单些的题目去做。

    当你回头去看那些较难的题目,你往往会开心地发现,下一步解法或是一些解题步骤变得更加明晰了。你也许无法一口气做完整道题,但在换到另一道能有所进展的题目之前,你至少可以在这道题上更进一步。

    现在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考试中最难的题目等最后才做会造成麻烦。因为当你所剩时间越来越少,压力会越来越大,却恰恰还面临着最难的题目。当压力剧增,你会努力聚精会神,想着集中注意力就能够解决问题了,然而你的专注反而会让发散模式无法开始工作。

  • 克服考试焦虑

    1. 如果你在考试时总觉得压力过大,请记住,在压力下人的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比如皮质醇,它会导致你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胃里就像打结一般。不过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一切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解读这些症状,也就是你如何向自己解释压力从何而来。如果你转变一下想法,不去想“我好怕这次考试啊”,而是想“这次考试让我很兴奋,我要做到最好”,你的表现可能就会大有改观;
    2. 对于考试恐慌人群来说,还有一个好建议就是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来。放松腹部,把手放在上面,慢慢深吸一口气。你应感到手在向外移动,甚至同时感到整个胸腔如一个膨胀的桶在向外扩张。
      通过这样的深呼吸,可以把氧气输送到大脑的关键区域。它示意着“一切正常”并帮你冷静下来。不过,不要到考试那天才开始这样深呼吸。你要是能提前几周开始练习,每天随意花上一两分钟就足够了,到考试的时候,你就能更加轻易地进入这种呼吸模式。(要记住,常练不忘!)发试卷前,在紧张的最后时刻里,进入这种深呼吸模式会极有帮助;
    3. 另外一个技巧和正念(mindfulness)有关。这个技巧需要你学会区分两个概念:一种是自然产生的想法(我下周有个重要的考试);另一种是随之而来的情感投射(如果我不及格,我就会被逐出本专业,那时我该如何是好啊)。这些附随其后的想法,是发散模式投射出的浮光掠影,甚至只需简单练习上几周,学着重新看待这些念头和感觉,把它们看作单纯附随的情感投射,似乎就能帮助你的大脑放松和平静下来。比起纯粹努力去遏制这种干扰性念头,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效果会好更多。学生若能花上几周来练习这种正念,将会有更好的考试表现,受到那些念头的干扰也会减少。

第十八章 释放无限潜力

  • 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 。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试着回忆要点。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2. 自我测试 。任何内容皆可测试。无论何时皆可测试。抽认卡片是你的良师益友;
    3. 对问题进行组块 。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里学着一遍遍地唱,这样让信息合成为一个流畅的组块,任何时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 间隔开重复动作 。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书本一般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编写,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这么做。)每一门作业和考试之后,要回顾错题,确保理解自己的犯错原因,之后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学习,就在抽认卡片的一面用手写(别用键盘打字)下问题,再在另一面写下答案。(用手书写比起打字时构建的神经结构更坚实。)如果你想把它上传到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里,你也许会把卡片拍下来。你可以用不同的题型随机测试自己。另一个测试自己的方法,是随机翻开书本挑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没碰这道题之后还能给出解答;
    6. 注意休息 。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将知识转换到神经记忆结构中)到更深的记忆中;
    8. 专注 。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你要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 心理对照 。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 10个坏的学习法则
    1. 被动重复阅读 。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 。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你会在田径运动会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开始猛练一番吗?你的大脑如同一块肌肉,它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 。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 。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 。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 。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 。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 睡眠不足 。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