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老沙河城主城区割裂性互助文化浅说

 社会学者胡顺安 2020-02-10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

邢台沙河城主城区割裂性互助文化

胡顺安


邢台老沙河城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今沙河市的旧府治所。它的主城区现包括南、北街和北关(南关在清末民初遭水患倾圮消失)三个主要行政村落,每个村里都有数量不一的主街和小巷。

这些街巷形成的历史时间不同,居民身份有别,也导致了其多样化的文化风情与风俗区域割裂化互助性文化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

通过调查研究,毗邻主城区重要道路两侧的街巷形成历史比较早,居民以少数土著居民或居住历史悠久者为主,多是拥有稳定工作和优渥生活条件的群体。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机会获取了沙河城沿主街道而居的优势地理位置(如同早期可以在京城二环以内主城区稳定居住的市民)。

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的安居乐业,让这些人滋生一定的心理优越感(相比后来者而言)他们的耕读文化和生活习俗或多或少互相影响,带有一点点高雅脱俗的色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自然形成了稳定有序的紧密层社会小圈子,从心底里有点鄙视外来或后来者的心态,通常很少与姗姗来迟的外来居民产生密切接触和打过多的交道。

为了居住安全和生活的方便,早期社会稳定时期迁沙河城者,在民居建筑形貌方面,以家族群居的砖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婚丧嫁娶和生活琐事基本上在本院内族亲之间就可以搞定,无须外界的援助

清末民初,天灾人祸,社会动荡,这一段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由周边的永年县、曲周县、平乡县、临城县、鸡泽县、邢台县等地沙河城的人很多,大部分居住在主城区边缘地带,多数人从事理发、纺织、打铁、木工、烧烤、小商贩扛长工职业在社会最底层谋生,远离当地社会的主流阶层,或者说很难融进上层社会。


长期被排斥在边缘地带,底层的职业平台,辛苦的生活阶层,拮据的家庭经济很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产生内心自卑感所以,居住在城区边缘地带的后来者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和封闭自我割裂了与其他主流阶层人士打交道的链条,当然也很难融入早期主城区的生活圈子平时或宅家,或者城外农田为地主耕作,他们唯一可以感受主城区生活气息的机会,多是早上入城富户人家打零工或做小商贩,夜幕降临时城门关闭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职业、阶层,经济,习俗,文化圈子等诸多因素导致沙河城古时候形成了两大社会阶层和诸多小圈子文化的割裂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以及日常生活琐事的解决呈现出同族互助、同行互助、同阶层互助与区域性邻近互助相结合的特点。各自为政,异姓或异族一般互不往来。

走访中,许多北关的耄耋老人说,早期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初期到五十年代,北关村民在婚丧嫁娶方面几乎不与城内北街南街的居民来往个别带有亲属关系者例外)即使在北关村内,东西两个街道的住户也很少互相参与对方的婚丧嫁娶以及日常琐事。郭、王、郑、段、程等几大姓氏习惯在本族内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自我协调,近亲互助为主由于村小人少,近年来,北关村民基本上是一家有事,全村出动共同帮忙

而南北街就不同了。据一次调查,仅仅北街就七十多个姓氏,土著人少,外来者多,而且流动性大。195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建立后,城内南北主道始行分街而治虽然对互助文化的割裂性带来一定冲击,同街不同巷的互助文化具有(或依然保留)一定的、不同程度的割裂性。

一位九旬退休老教师介绍,割裂性互助文化早期体现比较明显的几个区域,如北街的中北段以胡姓为名门望族人多势众,经济富裕,条件优渥。胡俭让祖父是族长,族人的婚丧嫁娶和生活琐事基本上还是族内互助和解决,除了与外边的亲戚联络走动,很少和中南段的居民礼尚往来。南段的居民也是主街道沿途两侧多有来往,因亲疏不同而

但北街辖区的东街(以苑姓张姓为主)和后街(以赵姓居多)互助文化的割裂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同独立王国一样,只在自己居住范围内就近互相帮助,主街道的居民或者其他族人通常老死不相往来他们自认为遇到婚丧嫁娶有能力在本区域族人内自裁解决。清朝时期迁来的王姓、裴姓等以及北街路西的张姓也是如此。

互助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当事人的家境条件。

谈及街巷和族人互助文化的割裂性时,南街一位耄耋之年的许姓老先生说,民国年间,十字街口往南百余米到南街辖区的官井这一段主街道曾经以郭姓为主也是富户人家,经济殷实,但也是近亲小范围来往互助



割裂性比较明显的街巷主要有,西街几户高姓近亲互动、仓后街的苏姓、苑姓、李姓,南段糠市街附近的王姓、闫姓、尹尚、赵等基本上都是以巷内或族内互助为主要特征。

他分析认为,其中许多居民是外来户,尤其是1945年许多在城外棚户区蜗居的流民涌城内占据了大部分优质民宅和优势地理位置。但这些人员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即使同姓也有许多人并无血缘关系,比如早时候传说的七王八赵来自四面八方沙河城里瞬间形成了一种杂姓混居的格局,打破了之前固有的各自为政的自我小范围互助文化但也很难互相兼容和融进早期的圈子

由于工作和修养不同,生活习俗和圈子差异,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后,这些居民又进而形成了同族互助、同姓互助、单门独户的家庭以邻里就近互助以及1958年后生产队社员之间熟人关系互助的新型文化但仍然残存一丝割裂性互助文化的痕迹这种痕迹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生产队解散。     

随着时代发展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沙河城各街巷的土著居民和历史悠久的住户,有的因工作升学等流动外迁异地生活有的因村内新建新购住房而分散居住。

这些变动,让那些历史上旧时固有的传统区域割裂性互助文化逐渐式微,不再是主流和明显。而北街的东街和后街遗留的区域割裂性互助文化迹象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独特风景

2020年2月10日凌晨匆匆草就于故乡)

搜索关注

微信公众号shunanhu,

阅读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