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的经济研究

 QDLF888 2020-02-10

 文/晓锦源

       1、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很多人家都把它作为春联,在春节张贴在大门上。

      这句话的浅层意思是,1、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2、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3、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可以让家世发扬光大,4、通过对诗书的学习,可以学到先人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生活失误,继承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 与我们理解的老实、厚道、忍让等并不完全相同。周易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和生长万物。厚首先来自对大地品德的崇拜,上天有资始的特性,大地担负着把上天的资始化转为的生命的资生。更多的是从生命的永恒角度来阐发的。生命的永恒直接的支持就是:不已和不易,也就是久的意思。实现恒的手段,最有效的是生生不息。

从周易的角度理解,忠厚传家久基本就是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另一说法

诗书继世长,就要对耻辱有个明确的标准判断。 中国的经典是劝人行善、促人进德修业的学问。诗书是对经典的特指。长的概念也是久长的意思,是对家族人丁兴旺的殷切期待和行为指南。

2、

     该对联意思的解读多从德性来解读,很少从经济的视角理解。现从孔圣人、子贡、范蠡3人着手,来浅谈对传家久与继世长的认识。

    毫无疑问,孔子、子贡、范蠡作为个体,已经穿透了厚重的历史,让自己的事迹、言行,流芳百世,实现了其他人无法达到的传家久与继世长。

    通过他们的认知实践,我们体会一下传家久与继世长是不是有标准可循。

论语:“以道知得”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大意,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关于“以道知耻”: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好学不倦,诚信紧守仁道,对于善道要能坚守至死.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之时,应该为国家服务,有所表现;天下无道,政治大乱,不能表现时,就退出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又富有,更是可耻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闲暇地弯着胳膊枕在上面打瞌睡,乐趣就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一点意义都没有)。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由上可知,通过孔子“以道知得”的教导,我们可以认为财富与高贵,是人们所盼望的。但是,不是以富贵之道得到的富贵,则不应处于这样的富贵之中。贫困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是因贫贱之道得以贫贱,则宁肯贫贱也不设法摆脱。

   君子厌恶不是由仁德得到的名望与地位。君子即使于短暂的吃饭时间也不违背仁德,匆忙的时候必然也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必然也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有个箪食瓢饮的故事:颜回处于“邦无道”的时代,遵循孔子“以道知耻”的教导,其如果富贵而不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则是可耻的事。“以道知得”与“以道知耻”是孔子论说“有耻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有耻观”所决定,必然是“仁者不忧”,人要恒久,必然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与浮云”等以道知得,以道知耻,才是诗书继世长的经济标准。

    

    同样我们看出,经济可能是中性的,但作为经济的人却不是中性的,是有耻辱标准的。无耻的经济论调,对于传家久,或继世长是不可能实现的。

     缺少有耻观,对于哪些富贵可以追求,哪些贫贱可以保留 我们就没有做人的标准。没有准则,就容易胡来,要么被骗,要么骗人。整个社会都将处在不信任中,也就没有了忠的价值承诺,厚也就变成了老实和挨欺负的一面。法律是我们做事的底线,不应该是我们做人的标准。 缺少有耻观,  即使家族经济显赫,传家久也很难延续。


3、

   我们再看子贡与范蠡:    

做生意的都挂这样的门牌:

       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

      还有: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这两个典故,牵涉到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两个名人。陶朱事业指的是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弃官经商,成为巨富的故事。 端木生涯,指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  这两个人是中国儒商最早的杰出代表,是儒商的老祖宗。

        子贡是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礼记》里说,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是说,那个时代男子20岁成年,才可以学习礼仪。依此说法,子贡跟随孔子学习时,已经20多岁了,而孔子这时已50多岁了。子贡在投靠孔子之前,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人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讲,孔子“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是说,子贡在曹国和鲁国等地做的是国际贸易的大买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子贡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子贡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位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他利用经商到处奔走的便利宣传孔子,使许多向学之士聚集到孔子周围,孔子夸奖说:“自吾得赐(子贡)也,远方之士日至。”第二,是位经商高手;《论语》中,孔子常夸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不服命运,从事经商,预测行情,百发百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就是贱买贵卖。“转货”就运输周转,用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成为巨富。子贡用自己的外交才能和资财,帮助孔子周游列国,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史记·货殖列传》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他还担任了鲁国、卫国的宰相,为改善民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端木生涯”,达到了孔子要求的“富而好礼”的境界。

         陶朱事业指的是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弃官经商,成为巨富的故事。

   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范蠡献计,让勾践屈身事吴,以图转机。勾践赦归后,范蠡又和大夫文种共同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灭吴计划。当越王灭了吴国成就了霸业,成为复国功臣的范蠡,功成身退,隐入江湖。

    他留信给好友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没有听劝,果被越王赐死。隐于齐国的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垦荒经商,成为当地首富,齐王拜为国相。

      范蠡以为家有千金之富,官至卿相之荣,都是做人的极致,“久受尊名,恐非祥兆。”于是,向齐王交还相印,将家产分赠给亲友乡邻,迁陟到山东定陶,自号朱公,从事耕畜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也。后年衰老听子孙修业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有各样的用途,发生战争需要军备,日常生活需要各种货物。透彻了解这些情况,才能掌握商品流通的规律。作为生意人,要懂得储备各种货物——干旱时期要生产舟船,洪水时期要备好车骑。农业生产变化无常,丰收时要多留储备粮,以备灾荒时用。粮食价格要保持合理标准。粮价低,农民受害,失去种田积极性,田园荒芜,杂草丛生;粮价高,商人没有收购能力,粮食卖不出去。只有让农民和商人都得利,粮食交易市场才能兴旺。这既是商经,也是治好国家的重要道理。
         商品的质量要完善无疵,手中的资金要不停地周转。买卖货物,要注意其特点,易腐败的食品不要久留,尽快脱手。只有掌握了市场的供求情况,知道哪种商品过剩,哪种商品短缺,才能对其价格贵贱了如指掌。凡商品贵到极点必反贱,贱到极点必反贵。掌握住这一规律,对于贵的商品也可以像对待粪土似的尽快出手,对于贱的商品则可视如珠玉一样收取过来。经商者手中的资金不要闲置不用,要使其像流水一样运转流通。

         孔子曾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利”。后世儒者更是言必道德教化,一副贵义贱利的面孔。其实,将义利对立,是对孔子学说的歧解。

       孔子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子贡和范蠡以自己的文化智慧,通过经商理财,实现了孔子提倡的“富而可求”、“富而好礼”和“富好行其德”。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诚信仁义、利惠众生和自强不息的儒商风范。因此,“陶朱事业”与“端木生涯”,是所有儒商向往的成功境界。越来越多的商家,将之用作装点门面的对联。类似的对联,还有不少,如: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钱需巧用财方聚,效陶朱广积;货不停留利自生,求端木良谋。货殖仿子贡,藏名效陶朱等等。

4、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跟周易的《恒》卦有很多类似。

   恒卦彖: 恒者,“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段话从3个层面论述久长。

一是从卦的像论恒,“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

李士鉁曰:雷发有收,风生有息,何以为恒?盖有发有收,所以长发,有生有息,所以长生。惟能变易,所以不易。凡赋形一定而不迁者,必有时而终,虚灵变化之物,循环周流,则万古不息。此雷风所以为恒也。

二是从卦的卦辞论恒,“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从卦的卦辞论恒,乃说明天地有恒久之美德。天地秉其恒久之道,故其运行恒久而不停歇。卦辞:利有攸往,乃说明事务的发展是终而复始、循环不已。 ◎ 道,德性也。

李士鉁曰:舟车之行不停而通于天下,日月之运无已而光被四表,天行不已故不终,水流不停故不竭。不有攸往,何以为恒乎。

三是从天人的关系论恒,“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     日月顺行天之恒德,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依循时序之变化运转,而能永久生成万物。圣人保有其恒常之美德,而能教化天下万民形成美俗。观察此恒常之道,天地万物之性情即可以明白矣。

      最后总结:“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无不具有一定之规,无不遵循各自的道理,故而,万事万物都有一种“不易”、"不已”的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