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东亚真男人 2020-02-10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茶博士∙星海泛舟】—661: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简称《茶经∙博士心得》)。为了讲好这次课,又重新去梳理以前相关陆羽《茶经》教学课件,第一次认真研读吴觉农先生《茶经述评》两个版本,尤其是2005年的第二版,再一次从另外一个途径深入研读了陆羽《茶经》,终于补充完成了三年前就在做的《茶经∙博士心得》:一之人、二之形、三之文。其中三之文是最新补充完成,主要从《茶经》全文中“最为后人引用的《茶经》名句、最有借鉴价值的《茶经》论据、不再有指导意义的《茶经》论断、别样的思维呈现于《茶经》语句”四个方面再读《茶经》,以期寻找脱臼于1200多年前《茶经》中的新意。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茶经》(成稿于公元761年前,刊行于公元78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详实。对茶稍有了解的朋友,不管是深爱还是浅爱,或者不爱,一般都会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经》是世界上最早、最经典的茶学专著,了解更多些的朋友或许还会诵读几句,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当然也有不乏好学者可以全文背诵,但如何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爱好《茶经》,并从中受益,这一直是我们茶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懈的追求。我们该如何研习《茶经》?《茶经》又能给我们现代人怎样的养分?我们当今的爱茶人又该如何去传播《茶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其实我想我们缺的不是精度茶经,更不是精通茶经,而是在大众层面对茶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从自己的角度研究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茶文化,为茶业健康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 《茶经∙博士心得》一之人

第一 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人生。大家都知道陆羽是个被僧人收养的弃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就是这样一个出生连寒门都算不上的人,因为陆羽面世于“古雁桥”,根本没有什么门,做出了“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

第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间真情。陆羽有一个红颜知己叫李季兰(李冶),传说在陆羽被僧人捡来时是寄养在李季兰家,当时李季兰刚满周岁,两个孩子在一起生活七八年,可以说亲梅竹马、两小无猜,之后李季兰跟随父亲返回故乡湖州,这就是为啥陆羽学成后要到浙江湖州定居的一个缘由吧。就是在浙江湖州-嵊州这片热土上,通过忘年交皎然又再一次与儿时的伙伴李季兰相聚,也就是在与红颜知己的交往和鼓励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第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身力行。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陆羽从21岁开始,游历天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的茶树生长之地,可谓风餐露宿。经过16年的游历后,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将自己这些年的茶事见闻和专研所得撰写成书,五年后完成《茶经》初稿,后来又用五年时间增补修订,历时26年,终将世界第一部、仅7200余字的茶学专著《茶经》完成。

第四 知之不如好之者,好知不如乐之者,以此为乐。陆羽从小不喜欢念经,喜欢饮茶泡茶,但师父不准他泡,他立下志向“喝遍天下的水,饮遍天下的茶”。陆羽的一生,就像那起浮回旋的茶叶,虽然一路冲荡,却终得茶香般的善果。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陆羽之被尊为“茶圣”,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情。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世人,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这其实给了我们一种处理兴趣爱好和本职工作关系的方法,也给当前科学研究人员处理单位科研考核指标和引领行业科研发展的一种模式。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 《茶经∙博士心得》二之形

第一察天时以授民,则历象不可不谨也。《茶经》大约诞生于中国唐朝(公元618-907)的中期(公元764-780),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与我们当前的国家形势是否有些相似)。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隋统一全国并修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现在除了高铁之外,更重要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密切,都为茶叶生产和传播提供便利条件。佛教的发展与繁荣,为唐朝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为或许也是为出生于寺院的陆羽撰写《茶经》提供便利);宫廷对饮茶文化的重视,也推动了唐朝茶文化的发展(陆羽当时居住的长兴就是贡茶院的建造地,也为陆羽研制明前贡茶提供便利)。

第二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茶经》之所以能诞生于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的云贵川地区是野生茶的发源中心。那么《茶经》为啥会产生于中国的唐朝呢?其实与中唐时期的茶叶生产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因为陆羽生活的时代,唐朝茶叶已经有很大发展,茶区已经遍及今天的十五个省。还有《茶经》为什么会完成于浙江湖州呢?除了陆羽游学路迹之因外,更大程度浙江湖州靠近安徽、江苏,基本上可以算是当时茶叶生产发展相对较好的中心地带了,这也为后来浙江杭州被定为茶都种下因缘呢?当然《茶经》之所以能够诞生于中国、产生于唐朝、完成于浙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时已经兴盛的京杭大运河和开挖完成的隋唐大运河给考察茶区情况提供交通便利。

第三 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茶经》,为啥偏偏有一个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力的陆羽去撰写完成呢?陆羽到底有什么人和优势去完成流芳百世的不朽经典呢?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优势值得借鉴。第一,在唐朝茶叶通常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饮品;二是贡品;三是祭品。第二,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士,他一定生活在一个大咖云集的时代,这些同时代的大咖们一定对陆羽给予提携或产生影响;因此每个取得丰功伟绩之士,在他周围一定有一群互帮互助的仁贤挚友!第三,一个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丰功伟绩,尤其是这些需要灼烧脑细胞的著书立说工作,更需要异性好友知己。因此我们鼓励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可以多交诤友、交异性朋友,甚至于男女朋友,只要引导正确、把握好度,往往对双方以后的事业都有互利互鉴作用。

第四 何必寻木千里,乃构大厦,鬼神之言,乃著篇章。《茶经》这部著作7200多字,共三卷十章。卷上为三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为一章:四之器。卷下为六章: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7200余字的旷世神作,经典名著不在于字数多寡,我们现在的专著也好,论文也罢,不管框架结构搭配是否合适,字数不够很难发表,不管内容如何; 三卷十章,每卷撰写角度不同,循序渐进;各章详略迥异,几章撰写堪称经典,一篇著作有1-2章很是超凡脱俗,就已经很是了不起了。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 《茶经∙博士心得》三之文

第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茶经》中,后人最喜欢引用的名句(最为后人引用的《茶经》名句)。通常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一之源)“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五之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天育万物,皆有至妙。”(六之饮)“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密赐茶荈以代酒。”“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苦茶久食,益意思。”(七之事)其中,南方嘉木、精行俭德、以茶代酒、以茶养廉,都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茶经》中,可以给后人茶叶生产和茶事活动很好的指导的论据(最有借鉴价值的《茶经》论据)。通常有“野者上,园者次。”(一之源)“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三之造)“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四之器)“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味长曰隽永。”“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五之煮)“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七之事)其中,生态茶园、科学饮茶、意味隽永、苦茶回甘、利尿清热,都成了科学沏茶和健康饮茶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茶经》中,有陆羽当时个人认识出现偏颇,也有当时认识正确,但随着时代发展,目前已经不合时宜的论断(不再有指导意义的《茶经》论断)。通常有“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一之源)“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三之造)“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七之事)其中,烂石砾壤、阳崖阴林、有雨不采,都有一定道理,到目前仍然可以指导茶叶生产,但是,紫者上、结瘕疾、有云不采,这些论断有明显错误,饮醒酒、秋采苦及茶叶生产土壤论断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了,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第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在《茶经》中,除了陆羽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一本旷世巨作之外,还有很多撰写文章的方法,辩证创新思维也是值得学习借鉴(别样的思维呈现于《茶经》语句)。在文章撰写上如“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一之源)很好的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向大家介绍一个新事物;“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一之源)“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三之造)“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四之器)“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之煮)“一种很好描述制茶专利技术、茶叶包装方法和沏茶煮水试验观察方法;“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六之饮)“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九之略)“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十之图)。辩证思维、思维导图等系列方法,在当下仍有很重要意义,不过需要换个学习角度。

在线精品课《读懂中国茶》第二讲 茶圣陆羽和茶经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