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医院里的ICU,常常可以见到病人浑身插满管子躺在床上,手脚绑在那里,在医学上被称为约束。 身体约束被视为一种对患者的“保护”。但是,当一个人还有思维意识,手脚却被绑住,哪里痒了痛了,无法说话,其中多少疼痛,多少无助,多少无奈,是没有经历的人不能感受到的。 一、我们的医学怎么了? 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人们对它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 对医学新进展的欢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可能出现后果的恐惧日益增长;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的不满;对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公的批评。 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潮流中,病人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疾病的载体,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 整个社会沉浸在「先进仪器设备和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之中,医学也偏离了它原本的轨道。 「技术至善」下的「医学异化」带给我们的不是健康幸福,而是不一定有效的「新药」、不一定必要的手术和一定昂贵的医疗费用。 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因误诊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见死不救的医德失范,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中的肮脏交易。 更不要提医学在发展中遇到或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更是医学自身是难以解释和解决。 当医院的经济利益或规章制度与救死扶伤的责任发生冲突时;当医患关系紧张直至产生医疗纠纷时;当人们对卫生资源分配不公而提出批评时;当医学新进展给传统伦理道德带来冲击而导致新的恐慌时,医学将何去何从?我们该将如何抉择? 这些都是医学与人文精神脱离的恶果,不仅无益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束缚医学自身的发展。 二、回归本质,寻找答案 现代医学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2016年12月9日,日本国会通过了一项《癌症对策基本法》,向世界毫无保留地宣布:日本已进入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得癌症的时代。 法案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在民众间制造恐惧,反而是日本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已经达到60%,更关键的是,这个法案提出了一个旨在缓解身心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舒缓医疗」概念,创造一个「能让患者放心生活的社会」。 步入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舒缓医学(palliative care)、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生死安顿等医学的人文内容兴起,以促进医患沟通,帮助患者缓解身心的痛苦,即使面对生命尽头时也能有尊严地离去。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到医学目的的讨论,从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到医学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医学人文研究的潮流涌动。 医学人文是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包括了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等。 我们的医生需要具备医术与医德的均综合素质,医学研究者需要从现代医学扩大到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伦理学,扩大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如医学传播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等,通过多维度地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三、人性见乎每一处细节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 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原协和医学院的院长,巴德年老先生说“医生必须要具备人文的心,科学的脑,世界的光,勤劳的手。”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约束相关的评估制度,以严格约束的使用,用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关注患者的生命与尊严。 照片上的这对老夫妻正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候,护士把两个人的手放在一起,平稳的告别的人生。这两个人或许已经昏迷,什么都不知道了,但这么一个小小的一个举动,就是对生命极大的尊重和理解,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是我们的医生 和患者,在共同面对生命的巨大不确定时,所做出的的每一个充满爱的选择。 作者:吴展 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 医学崇高使命是治病救人,增进人民的健康,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由于种种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近些年来有所消退。为了使医学回归人文,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性化,我们发起如下倡议: 1.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 2.大力提倡全人医疗和整体医疗,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时处处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3.不断完善诊疗技术,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注意扶植机体自组、自稳、自增的自然力。 4.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谨慎使用高新技术,力避过度诊疗。 5.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尽力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6.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7.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 8.履行各种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卫生政策。 9.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10.营造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的平台。 倡议人: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吴咸中院士、郎景和院士、赵玉沛院士、卢光琇教授、胡大一教授、凌锋教授、何裕民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