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洚水风情之古渡口

 北胜坛主 2020-02-10

洚水乡,位于都杨镇西北部,因处于洚水河出水口而得名。洚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风蔚然,是西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那么,洚水乡这个古老的乡村,又有着怎样的优秀风情,等待我们去接近呢?

(七)古渡口

        位于洚水口出水口处的古渡口,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自古以来就是洚水乡和外界交流的重要关口。

        在过去洚水市时代,五邻八乡的乡民均到这里进行贸易,店肆买卖,蔚然成风,来自西江彼岸的乡民也无不来到这里进行贸易,而洚水渡口就是外界人进入洚水市的唯一关口了,因此自古以来,人们未到洚水市,就先到洚水渡。洚水渡口的风景格外优美,有群山、江天、船只、沙滩之属,因此自古以来的文人士大夫就喜欢在这里赋咏高歌了。五百年前,著名硕儒陈献章先生来到洚水寄寓,在离去洚水时,看见这一带风光有异,就奋然执笔,写下了当地人世代传唱的《渡程溪》一诗,充分说明古程溪河河口的锦绣风光。

        清末时期,中国国门被列强的舰船大炮攻开了,大批的洋人在珠三角乘船逆西江而上,有一部分人就在洚水渡口登陆,在沿岸驻扎阵营,聘当地农民为廉价工人,到洋船上去搬运货物,古老的渡口,记录了这段历史。民国时期,日本侵华,大批日军又在西江下游逆西江而上,在沿岸一带广设总部,作为其进攻当地的根据地;当时就有一部分日军在洚水渡口登陆,进驻肯德小学为根据地,至今降水小学原址内的一株大柳树尚有弹孔数个,据说就是当年国军和日军进行激战而留下的历史印记。而据洚水乡上了年纪的人的介绍,过去下围村后山有石塔一方、降面村村口有炮楼两座,那就是当年村民为躲避日军轰炸以及抵御日军进攻的建筑物,尽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年的片段却仍然历历在目,令人无法忘却。而洚水渡口,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其最有资格为今人诉说往日的沧桑......

        另外,洚水渡口还是龙母文化的重要传播地。作为远方善信朝拜程溪祖庙的登陆地,洚水渡口所积聚的龙母文化也是十分鼎盛的。明朝陈献章写下《渡程溪》一诗,就极能证明传说中龙母发迹的”程溪“就是指今日的洚水河。而自从程溪祖庙倾颓之后,每年诞期来自珠三角的善信不能继续到程溪祖庙上香,就直接到洚水出水口的渡口上香朝拜,焚烧纸钱,感恩龙母、龙子的功德,依旧履行着“先拜程溪,后拜龙母”的古老诺言;很大程度上,洚水渡口是代替了程溪祖庙,作为承接龙母道脉的圣地,继续享受四面八方的香火,形成了都杨“下头年年洚水拜”的一大“怪”现象,实际上也是见“怪”不“怪”的了。

        洚水古渡口,百年历史见证者,直到今日,其仍发挥联系西江两岸交通的作用,仍然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来到洚水朝圣、观光。我相信,在洚水乡全体乡民的保护、弘扬下,古老的洚水渡口一定会重现光彩,成为洚水乡一大特色风景。

作者:周业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