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林泽清tpdp4egv 2020-02-10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现代人是幸运的,古人哪怕是再如何勤奋,通读四书五经,遍览二十四史也只能从文字中认识历史,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往往也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现代人的条件可就好的太多了,因为我们有了影视剧这个新的物种,一个可以让历史活灵活现,通过人物的表演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技术,或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对图像和声音的保存再现,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但不巧的是,自从有了历史剧,人们看历史书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人的人的历史知识甚至都是从电视剧中学来的,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历史从文字记录到声音形象情感的全方位再现,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展现那曾经只有文字的历史,成了历史题材影视剧一个最大的难题。

在应试教育长大下的我们,对于很多问题都在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这个事情对不对似乎一定是存在一个平叛的标准,但这个标准答案偏偏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是没有的,我们只能去接近那个历史的真相,标准的完美的再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就拿《大明王朝1566》这部口碑炸裂的神剧来具体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看的历史剧究竟离我们真实的历史有多远。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1)左传里的一个小故事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主要是用来解释非常简单的《春秋》的,其中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在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对我们理解历史的写法很有帮助: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 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 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故事很简短,但写的很传神,翻译成白话就是:国君被赵盾的劝谏搞的烦的不行,于是决定找个人刺杀赵盾,春秋时期大家还都比较平等,完全没有后来的君召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这个赵盾就是后来很出名的赵氏孤儿的先人,看来赵家在晋国前期还真是命途多舛呀。

一天早晨,刺客潜入赵盾的住处,看见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把朝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准备上朝,但时间还太早,他就和衣而坐,闭目养神。刺客看到此情此景,立刻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个人在家里都不失恭敬的态度,真是国家的好干部啊!我杀他就是对国家不忠,不杀他就是对国君失信,无论不忠还是失信,都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这位刺客一头撞在槐树上死掉了。

做坏人做到这份上,这刺客还真是能称得上君子,这里面背景复杂结局坎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左传,我们这里只看这个小故事,故事很精彩,这里面塑造了两个精彩人物,一个是认真工作的赵盾,一个是左右纠结最后自杀的刺客。

这个故事乍看起来很精彩,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如果给你一分钟时间你不看下文,你能看出来这个精彩的短篇故事里漏洞在什么地方么?

看似精彩的故事,却有一个奇怪的逻辑漏洞,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从头到尾刺客的内心活动和说话只有他一人知道,整个过程没有与赵盾交流,但很快这个刺客就死了,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甚至这样类似的故事左传里还有很多,甚至对任何一部史书都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些名人或秘密或临终前说的话,史学家是怎么知道的呢?

这种想象该如何解释,还是说那些历史书都是完全不靠谱的呢?

写出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说过一段话很是能够反映出历史学家的心态,在这部历史著作中,我利用了一些现成的演说词,有些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发表的,有些是在战争时期发表的。我亲自听到的演说词中的确实词句,我很难记得了,从各种来源告诉我的人也觉得有同样的困难;所以我的方法是这样的:一方面尽量保持实际上所讲的话的大意,同时是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语来。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2)爱听故事的人类

从小我们就喜欢躺在妈妈怀里讲故事,这可不是小孩子的专利,人类的思维模式就是偏向于通过故事来认知这个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是固定的且形成了一个强的惯性,甚至是当一个事情不完整的时候,人类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让他完整,这个方式我们称之为脑补。

也就是说人类爱脑补,甚至是代角色补充一些必要合理的台词,成了人类认识历史的一个比较手段,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习惯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尤其是现代的影视剧,因为是真人出演,里面会涉及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和细节的描写,这就非常考验一个编剧的水平,究竟是胡编乱造还是合理的脑补,这是区分一部历史题材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根本标准。

《大明王朝1566》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形象,把人物的复杂性变现的淋淋尽致,其中严嵩在大雨滂沱中骂严世蕃的戏码,非常传神精彩,老戏骨充分演义了严嵩这个历史上的大贪官,在某些具体的时刻,对儿子对国家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完全不像以前刻画的那样,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那他肯定就是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坏的,完全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严世蕃作为严嵩的儿子犯了大错,严嵩当着嘉靖的面大骂不止,并且非常明确的告诉严世蕃,大明只有一个天,那就是皇上,自己这把破伞,根本不能替你遮风挡雨,那种神情那种无奈,此刻的严嵩完全不是一个大奸臣,而纯粹就是一个父亲,就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对儿子最后声嘶力竭的教导。

这种细节史书上肯定不会有如此详细和传神的记载,但是电视剧里演出来,你就觉的这是非常合理的,在中国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父母对于子女的爱,那都是无私的,尤其是在皇权专制的明朝,皇帝一句话就能让你顷刻间从内阁首辅到菜市口的囚徒,两代人之间那种对于官场规则的传承是性命攸关的。

严嵩63岁才入内阁,这个年纪很多人可能都觉的这也就是这个人最后的一点荣光了,死后有个待遇啥的,混个几年估计人也就没了,但是没想到的是,63岁才入中枢,但此后一直专权二十多年,这种在官场历练之久,绝对称得上是官场上的“千年老妖”了。

这些事实再加上父母对自己的爱,电视剧里演出来这一幕严嵩对严世蕃声嘶力竭的教育才显得非常合理和真实,各种细节的把握,让你觉得这绝对是一个神剧,是一部能够经得住考验站的上顶峰的剧作,这样的剧才是好剧,也唯有这样的细节和故事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毕竟很多事情可能都忘了,但这个情节至今还记忆犹新。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3)神剧里的人性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好,就在于刻画了这样的细节,而这种细节的刻画背后其实就是在突出一件事,那就是不再脸谱化的说某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人性都是复杂的,只有把这种最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红楼梦》就讲过,很多人其实无法被归入到大奸大恶或者至善至美的行列,他们生下来就是很特别的,这种见识非常深刻,因为他充分肯定了人的复杂性,比如胡宗宪这个人,你说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官场老油条还是坚持原则不放手,究竟是不是严嵩一党,这些统统在胡宗宪身上变现的非常模糊和纠结,胡宗宪不是海瑞,他是一个做事的人,一个常年在第一线,带兵打仗还要处理大量公文的人,这样的人,面对倭寇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击退倭寇,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就是他的手下。

一个想要在大明朝做事的人,就不能像海瑞那样上一份奏折把全部官员甚至是皇上都骂了一遍,要想做事就必须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胡宗宪想要做事,就必须有原则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对于自己的手下,该打的就打,该马虎的时候就马虎过去,对于严嵩他心里更是复杂的,严嵩提携了他,但他心里更明白,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严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有些事情严嵩可能并不知情,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知不知情根本也不是这件事的关键。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后来胡宗宪在面圣决断的前一天想要去见一见严嵩,这也算是胡宗宪对严嵩情义的表达,但后来以为严世蕃的愚蠢阻拦没有见成,如果真的见了,胡宗宪又将说些什么呢,是想和严嵩串通一气还是想表明自己的心意,可能连胡宗宪自己都没有想明白,究竟见了严嵩要说些什么。

历史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就连戚继光都是个关系高手,各种拉帮结派行贿送礼见风使舵,丝毫不比他的上次胡宗宪差,这样的人才是真实的人,一个想要做事心中有理想的人,胡宗宪最终还是保全了自己,也稳定了东南战事,严嵩愈发佝偻的背影让他看了不免伤心,这或许就是胡宗宪的命吧,再难也要撑下去,为了理想为了百姓为了把事做好。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小结:历史本身已经过去,尤其是记录影像的能力是人类近一百多年才有的能力,其他的时代,我们只能靠着文字去想象,影视剧又是非常具体的,任何的细节和表情都会展示给观众看,这就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脑补,在基本事实存在的前提下演绎。

历史没记录的细节太多,要是失去了原则,很容易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只有尊重了历史,你拍出来的影视剧才会收到观众的尊重,相互尊重的结果就是一部好剧,一部值得反复去琢磨和观看的好剧。

用人性的分析来告诉你为什么《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