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圣张良的处世智慧: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HNYZL 2020-02-10

在任何处事中,必要深刻认识事物的虚实变化规律,才能正确掌握事物的运动轨迹,从而获得我们心中想要的结果。

俗语说:“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这句民间谚语是说,你有再厉害的计谋,我也有应对的方法,彼此各显神通。张良是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主要谋士,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张良智慧过人的赞扬。

张良(?—前185) 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曾五世为韩相。秦二世元年,由于秦朝暴政,在各地的起义浪潮中,张良归附了沛公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张良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张良的处世思想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历史事迹进行解析,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与能力是怎样的。

【张良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刘邦占据咸阳后,看到秦宫无数的奇珍异宝,想居住宫中,张良对刘邦说,如今天下局势未定,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张良的话虽然刺耳,但是能直戳人性的弱点,以刘邦的精明,当然能够领悟此言的要理,他立即平息了内心的欲念,下令封存秦宫诸多宝物,以及安抚民众诸多举措,随后还军霸上。

天下大势未定,就算拥有再多的珍宝,也只会为自身引来祸患,所以,必要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张良深刻明白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特别是在大世争锋中,切不可过于显露锋芒,以免树大招风。

项羽进关中后,四十万大军驻兵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楚汉两军对峙,气氛紧张。项羽听从谋士范增建议,准备设鸿门宴加害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是好友,为报张良以前的恩情,星夜急驰汉营,把项羽的计划告诉了张良。张良建议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并疏通项伯,才得以安然脱身。

汉王元年(前206),刘邦被封为汉王,他听从萧何等人建议以巴蜀为基地,四月,汉军过褒中(今陕西汉中),张良建议刘邦烧掉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麻痹项羽。

强与弱并不能以客观势力来说明,强者强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外形。在各种竞争中,势必要懂得保存实力,不当出头鸟,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张良为刘邦采取的策略即是示弱心理,任何人都知道,往往对自身威胁最大的,都是首先需要消灭的。犹如我们治病,要先治疗主要的症状,其余被牵连的部分则慢慢调养。

在天下势力割据的争锋中,谁愿意被强势者当先修理呢?所以示弱心理成为了很多智者以弱势胜强势的必然策略。当然,这种心理能力必须根据环境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必然要懂得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谋圣张良的处世智慧: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论说】

简单的举证关于张良的谋略事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张良的心理特长是善于沟通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也即是善于归纳与分析事物的运动轨迹。

他非常能够洞察人性的弱点,看懂了他人的心理需求,就可以根据相应的策略以及行为来满足对方的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暂时得到的事物是不实在的,而能够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才是真正的拥有。智者从来不会急于一时的获取,而是更注重营造事物与自己融合的环境条件。

不懂得营造事物的环境条件,得到的事物也容易失去;那么,等到别人营造了充实的环境条件,本该属于我们的事物就再也难以得到。

分析了虚实的变化规律,我们从中便可以感悟到,强者强在于内心,要想获得成功,必然要懂得营造事物的环境条件,谁营造的条件层次更充分,谁得到的成功层次越高,这就是王者的根本素质。所以说,刘邦成就帝业,也即是他营造的环境条件层次更全面,不是任何谋士将相可以比拟的。

谋圣张良的处世智慧: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张良的处世思想是怎样的?】

刘邦称帝后,在论功行赏时,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封为留侯。同时,他又封了二十多人为列侯,这些人大多是他的同乡,而另一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还没有封赏。

这些人常在一起轻声议论,高祖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这些人想谋反。高祖不明白天下已太平,这些人为何还想谋反。张良说,陛下现在封赏的人,都是像萧何、曹参那样的同乡,而被诛杀的是你平时所怨恨的人。这些人没有得到封赏,又怕受到诛杀,所以聚在一起议论想谋反。高祖问怎么办?张良建议他封一个众所周知的与自己有过节的人,这样才会消除大臣们的忧虑。

于是,高祖封了早在起兵反秦时曾背叛过自己的雍齿为什方侯,这才消除了大臣们对刘邦的猜疑,同时也维护了统治集团的和睦。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察觉到张良非常能够洞察人的心理需求,要想稳定人心,必然要拥有明察秋毫的感知力。张良不愧为刘邦的头号智囊级人物,大臣们忧虑刘邦如项羽一样只重亲信,可见凡事都要讲究一视同仁的平衡策略。

刘邦立刘盈为太子,但不久又想立宠姬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废嫡立庶引起朝廷大臣们的反对。吕后听从张良之计,以刘盈的名义,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对四人非常敬重,曾求之数年而不得。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叛乱时,刘邦打算让刘盈出征。“商山四皓”向吕泽献计说:“太子出征,如果有功,对太子的地位不会怎样,如果失败,就会遭祸。不如不出征。”吕后劝刘邦改变主意,亲自率兵出征。

第二年,刘邦在打败英布归来后,又要废刘盈而改立刘如意,经张良、叔孙通等人力谏,刘邦只在口头上答应,而心中另有打算。这时“商山四皓”再次力劝刘邦不能废嫡立庶,并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至此,刘帮才彻底改变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张良能够洞察人性心理外,还非常精通借力为事,又不至于让自身陷入宫廷的权利斗争中。自从刘邦天下大定后,张良几近少有参加政事谋划,这也体现了张良有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的想法。

精明的人能够洞察他人的心理想法,从而便于有利的解决人事上的问题,这也是张良明哲保身的原因所在。从张良的些许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深明阴阳调和的原理,他自然更为透彻的明白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效法自然即是张良的处世思想。

谋圣张良的处世智慧: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论说】

张良之所以智力超群,且被人们誉为谋圣,由于他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能正确掌握事物的运动轨迹,即是感悟到了效法自然的真意。

我们要想明白智者的心理特长,只有从他的事迹中加以解析,虽然很多人难以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只要经过反复感悟,定能有所收获。任何人都是要在生活中感悟学习,才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高度。

成就功业是循序渐进的发展形式,当然,想要功成身退也得逐层而为,在这点上,张良效法自然的心性也是无比分明,只看人们是否能够洞察。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想修炼高超的心境层次,必要懂得分析历史上智者的处事风格,无论他们与我们的时代有多么遥远,只要专心分析他们处事的心理构成因素,那么,就是他们与我们的意识在进行沟通。

谋圣张良的处世智慧:深明事物发展的虚实变化规律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