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特别垂爱武汉, 特别青睐黄鹤楼。 他曾三度去过武汉, 写了一堆的诗, 留下了一堆的故事。 他第二次去武汉, 又到了黄鹤楼, 看到崔颢写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瞬间失去了兴致,留下四句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 这就是李白开的一个玩笑, 或者说是对崔颢的一个即时激情性的夸赞。 因为他在更早的时候, 也就是公元730年前后, 就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诗多有气势, 又多有境界, 李白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千里之目, 更敞开的是自己的千里之心。 同为送别诗, 不论如何, 李诗都在崔诗之上。 李白还写下了《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黄鹤楼, 是四大名楼, 但不知怎地, 人家岳阳楼, 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并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绝唱。 人家鹳雀楼, 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天下胸襟。 更有:“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的世间宏论。 人家滕王阁, 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 更有:“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之怀。 但黄鹤楼, 唯独黄鹤楼, 净是些送别惜别离别怅别之作, 李白也没有逃离, 这个俗套的主题。 等到李白第三次到武汉的时候, 已经是公元755年了, 而崔颢754年已经去世, 他此时的作品更不会想到, 也不会在意“在上头”崔诗了。 他一发而不可收。 写了《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实际上是黄鹤山(蛇山)之误。 黄鹤楼就在蛇山之上。 李白居然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 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可见他对黄鹤山黄鹤楼的独有情感。 还有《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李白一直自诩狂客狂人, 以至于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 写庐山之时, 还不忘狂人之说, 还不忘黄鹤之楼: “我本是楚狂人,唱着凤歌笑孔丘。 手里拿着绿玉杖,清晨就辞别了黄鹤楼”。 还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写完这诗, 李白将要被流放到夜郎, 仍然不忘这座名楼, 这样一个路不路过都要忘上一眼, 都要赋上一首的地方。 三首黄鹤楼诗, 尽管不再写送别, 但仅有51米高的黄鹤楼, 在他的笔下, 太多虚幻, 过多修饰。 让华丽游走于笔端, 使神灵萦绕在心间。 与李白自己的诗比较, 也不显目, 同崔颢的诗相论, 的确也处在下风。 但不论诗格的高低, 李白在所有的著名楼台亭阁中, 对黄鹤楼最有观感, 对武汉最有情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