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虽是清朝实权女性领导人之一,一生颇不善高瞻远瞩,贵在快刀斩乱麻敢想敢做的任性豪迈劲儿,话虽如此,关于身后权力交接问题,倒也在自己生前就做了安排,将大清的航舵交给了载沣手上,载沣也不负慈禧重托,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关于慈禧的治国水平,曾国藩曾有过评论:“两宫才地平常”,两位太后智商一般般;“见面无一要语”,见了面尽是扯闲篇,没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什么点子?治国之策呗。 慈禧当然不会治国之策,但要论起“治人之策”,没人比她还精,治住这些臣子,让他们帮忙治国,也是极好的。对她来说,“治人”才是真正的大权。 慈禧那么英明,怎么会等到死后让权力“落”在谁手里? 作为清廷的掌舵人,慈禧不可能不明白,接班人的问题,是大清的首要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旗民的幸福,也关乎大清能不能沿着慈禧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所以慈禧她老人家早就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早已胸有成竹,对此做出周密的安排。 慈禧做出的安排就是选定了溥仪为表面接班人,让溥仪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辅政做实质接班人,让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为摄政王随时纠偏(就像她自己当年垂帘听政那样),看起来类似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架构。然而实际上溥仪那一架并不存在,隆裕那一驾比自己当年那一驾成色减半不止,所以也就是载沣和隆裕双黄连担当,合起来马马虎虎算一驾半。 不过下面的大臣和马屁精对老人家的决定不太理解,尤其是清廷的忠实汉臣张之洞。 张之洞是慈禧最忠实的汉臣,对大清的忠诚甚至超过了那些满人王爷,一听说慈禧要让三岁的娃娃接班,老张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立马吩咐手下备轿去见慈禧。 张之洞声泪俱下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不能让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小娃娃,这会导致"年富力强"的隆裕太后专权,架空小皇帝,会毁掉祖宗基业的。 张之洞情急之下,竟然说祖宗基业,把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 不过慈禧并没有责怪,毕竟这个老臣是为了大清嘛。于是她挥挥手,让人把老张扶起,和颜悦色对他说:老身心里有数,不会让江山变色大权旁落的。 慈禧说,溥仪登基后短期内就是个名义皇帝,我已经安排载沣摄政,载沣是个久经考验的亲戚,一定会实现按照我制定的方针走下去的。 张之洞抬起头,迷茫地问慈禧: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宣布载沣为接班人呢? 慈禧哈哈大笑,看着有点天真的张之洞说:"老身何尝不想啊,可是咱大清同治时期是兄终弟及,光绪是从哥哥手里接过重担的,如果再让载沣从他哥哥手里接班,怕外人说咱大清闲话,怕列强看中国笑话,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面子问题很重要。 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绪的弟弟,还是慈禧的亲外甥。 光绪十六年,载沣就世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当时才七岁。 载沣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是个根正苗红的接班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载沣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才华,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有魄力,在重大事件面前冷静沉着,显示出领导才能。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被迫跟八国联军签订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也道歉了也赔款了;可是但德国方面得寸进尺,非要大清派人到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当面向德国道歉。 这件事表面上说是小事一桩,其实却非常棘手。 德国是欧洲大国,傲慢无比,而且人家公使被杀,正在气头上。怎样既平复德国的怒火,又维护大清的国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18岁的载沣自告奋勇,前去德国履行使命。 到了德国,德皇欺负载沣是个毛头小伙,就想戏耍他,提出要他跪拜自己。 但少年载沣不卑不亢,临危不惧,在德皇面前口若悬河、据理力争、说得德皇理屈词穷,被迫取消跪拜。 载沣德国之行,圆满完成使命还扬我大清国威,大局保全,国体无伤,受到海内外盛赞,一举成名。 此后,慈禧对载沣更加重用,刚满二十岁就提拔他为随扈大臣,不久又提拔他为军机大臣,彼时载沣才25岁。 光绪驾崩这年,载沣刚刚就任军机大臣,可谓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让载沣接班,那是大清之福,是众望所归,国民幸甚。 同时载沣性格温和,比较顾全大局,对慈禧言听计从,一直维护慈禧的权威,对她绝对忠诚。 这样既有工作能力,有非常听话的孩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所以慈禧让载沣接班,自己还可以当"太上皇",实在是两全其美。不过为了大清面子问题,不能连续性兄终弟及,只能牺牲载沣,现在让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载沣也能得到权力报偿,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当皇帝都是个形式,就像我慈禧老佛爷一样,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不是照样掌握国家大权,何必在乎这个形式呢? 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就立即下旨,宣布溥仪为帝 ,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 之后,慈禧也随之而去、一命归西。老人家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欣慰的,因为大清江山有了合适接班人,自己后顾无忧,能确保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不会变色了。 可是慈禧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老人家还是看走了眼。 载沣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好接班人,搞政治不会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 1911年,载沣面对四面楚歌的大清,不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急流勇退选择了辞职,一推二五六,不管三七二十一。 1912年,溥仪在袁世凯与民党的合力之逼迫下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灭亡。 载沣面对大清的灭亡,没有像其它满族王爷那样痛不欲生,反而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好了,终于自由了。 慈禧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最终还是没有扛得起施政压力。 但是除了载沣,慈禧还有更加合适倚仗的接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