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人生经历中没有卓越的教育背景,只有与生俱来的即使面对严酷现实,也绝不放弃,坚持到底的韧性。 01 起点 安藤忠雄从小被父母送至外公外婆家抚养,住在日本典型的老街长屋中,由于结构问题,住宅冬冷夏热。 “我一直想改善这种居住环境,抱着这个念头长期累积的不满与愤怒,终成为我决心从事建筑的动力之一。”安藤说。 17岁开始打拳击,一个月就拿到职业拳击手执照。拳击手安藤,有时甚至会靠绝食来锤炼肉体与精神。经常流连于木工厂的他,意识到自己对制作东西的热情。高中毕业后,他边打工边自学建筑设计。 △ 勒·柯布西耶 为了自学,他想尽办法:潜入大学旁听建筑系课程;收购建筑系大学课程的全部教科书,一年内读完;上建筑设计的函授课程、夜校;在书店站着读买不起的书,并在那里邂逅了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因为害怕被人买走每次去都将它藏得更深,终有一天自己攒够钱买了回来。 他无数次地临摹描绘柯布西耶的图纸,直至刻入脑海。在进一步阅读柯布西耶的著作后,得知他也是自学出身,对抗体制,靠不懈努力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对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安藤来说,像突然射进来的一道光。 △ 柯布西耶建筑作品 萨伏伊别墅 柯布西耶的作品给他的震撼与诱惑,令其对建筑尤其是西欧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这股好奇心终于驱使他从1965年开始展开了一次又一次“世界建筑巡礼”(他自己称作世界流浪之旅)——22岁日本环岛,24岁环游欧洲,28岁成立事务所之后,仍是一有时间就去世界各地旅行。旅行带给他的灵感与思考,是不可替代的。 02 都市=敌人? 60年代末,安藤忠雄在大阪梅田开了间小小的事务所。 他将自己的事务所称作“游击队”,在都市中游走作战。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强调将自然引入建筑和将建筑融入自然的重要性。这是他对现代都市的质疑,对现代社会中的市场原理及理性主义的反抗,这一股“战斗”的意志,是他所有建筑的原点。 △ 住吉的长屋 打破传统的“住吉的长屋”,引起众多争议和批判。即便如此,安藤仍坚持他的理念,“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才是住宅的本质”,“住吉的长屋”的全无窗口的清水混凝土外壁,正是想表现一种与飞速发展和扩张的都市相对抗的强烈意志。 03 “清水混凝土”精神 80年代中期,随着泡沫经济开始起飞,安藤忠雄的事务所的生意越来越好,接到的公共建设案越来越多,然而,他却开始感到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经济条件优渥的客户并不重视安藤所在意的“生活方式”,而仅仅追求他独特的建筑形式而已。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令他害怕自己为了迎合客户而迷失自己。 △ 小篠邸 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步伐,安藤忠雄选择持续建造“个人住宅”。 原因之一是个人住宅案最能让人领悟建筑的本质,之二是个人住宅案最具挑战性。如何在严峻环境和有限条件下建造理想中的房屋,这是他最初的也是永不熄灭的热情。因可接数量有限,挑选标准就变得严格,客户能否与他的理念相通并能一起迎接挑战,是最关键的一点。 △ 水之教堂 安藤忠雄认为,与其用特殊材料、特殊工法来标榜特色,不如用平常不过的材料和方式做出无法取代的作品,这才是对自身创造力极限的挑战。 于是,他锁定建筑材料中最平凡无奇的混凝土,通过对几何造型结构的坚持,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清水混凝土风格。 混凝土本身质感粗犷,必须做出平滑柔和的质感,才能与日本民族的感性相呼应。而灌浆的成败,取决于工人们是否用心。因此每到灌浆的那天,安藤都会亲自到现场与工人一起灌浆,力保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做到最好。 △ 国际儿童图书馆 04 梦想与现实 安藤忠雄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建筑界,始终都是学院派主义的人在主导。像他这种自学出身,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人,在建筑圈子出人头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他却获得了“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认可,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师。谈到他的成功,他认为主要归结于身为大阪人的反骨精神,工作不会自己找上门,想活下去就要自己创造工作。 △ 淡路梦舞台 走在街上看到一些空地时,安藤忠雄就会停下开始想象可以在这里盖什么样的建筑,然后掏出纸笔打起草稿,画好后就直接拿给根本没委托过他的土地所有人看。事务所最初的许多工作,都是靠他的“鲁莽”争取而来的。 令他实现创想的重要因素还有一点,就是有幸获得“同道中人”的支持。这个“道”,便是对梦想的坚持。 与安藤交情深厚的时任三得利社长的佐治敬三,是安藤最大的支持者,他曾送给安藤一篇文章,Samuel Ullman的《Youth》:“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it is a state of mind.”(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一种心境。) △ 21_21 DESIGN SIGHT 日本的60年代,在东京街头以“红帐篷”为标志,进行游击队式前卫表演的唐十郎的“状况剧场”,曾用他们充满力量的演出,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从这些前卫艺术家们身上,安藤忠雄看到了自己此生该走的路。1985年,安藤忠雄热情满腔,跨越政府、预算等重重障碍,终在隅田川河畔为唐十郎建成了“下町唐座”。 唐十郎的剧团在这里演出的第一场剧目,是“流浪的杰尼”,无与伦比的演出驱散了四月的寒冷,观众热血沸腾,最后一幕落下时,掌声雷动,唐十郎径直从舞台跑向观众席上的安藤忠雄。 “那是我与一同跨越重重障碍,实现梦想的朋友之间,难以忘怀的感动瞬间。”安藤忠雄说。 △ 光之教堂 闻名世界的“光之教堂”也是在预算极低的情况下诞生的。“光之教堂”采用成本较低的极简箱型造型,内部仅设置圣坛和朴素的木制长椅,而神来之笔便是祭坛前方墙壁上的透光的十字形窗。巨大十字光辉直射进教堂内部,简朴的陈设及简洁的造型,反倒烘托出整个空间的庄严与神圣。 这就是安藤忠雄,享受苦难与黑暗的“战斗家”。 他从不畏惧失败,因为对他来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本文节选自《知日·燃》特集 知日招募指南 新书速购! 点击下图查看本书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