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书坛一个具有影响的人物吴三大先生已经过世一年了,虽然今日谈及这个话题,有点不太礼貌。但针对陕西书法发展的现状,笔者还是想说说这个话题。(图片来源网络,真伪不予追究) 吴三大先生在世时,对陕西书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遍及全省范围的。在陕西书坛,一大批中少年书家往往都以吴三大的学生为傲,年龄段以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为主,但也不乏少数五十岁上下年龄段的学书者。 可以说,在陕西书坛,不知吴三大为何人的人几乎没有,看不到吴三大书法作品(包括印刷品)的人也几乎没有,甚至很多企业都以挂上一副吴三大的墨宝为傲,导致吴三大成了“无所不在”! 吴三大书法在陕西享有盛名,而且陕西大部分牛羊肉泡馍馆子的门头书写、大部分小吃门头、特产门头的书写都来源于吴三大,所以在中国书画圈,对吴三大书法有个不太客观而又偏见的评价:“羊肉串书法家”。 从吴三大的书法作品看,有过很强的颜真卿临摹和碑文临摹。但后期主要在颜真卿上下功夫,但他的作品,只是颜真卿很多线条特意强化、放大后加以加工而成的产物,不太具备深层次意义上的东西。吴三大早起的行草还有点意思,但后来强化成功自己风格后,就不太具备书画艺术了,而成了处理字体的高手。笔者曾经现场观察过其写作品,他对每一个字体的处理做的比较好,对整幅作品的处理也是不错的,但线条不太好,一细一粗,点画顾盼,以圆为中心,左右逢源每一个字体。 在此基础上,陕西众多学书者却开始以吴三大为模版,开始走上了吴三大的“道路。” 可是,陕西书坛并不需要“吴三大第二”以及“吴三大第三”、“第四”。因“第二”、“第三”、“第四”都是抄近道,直接“复制”吴三大行书,加之学养跟不上,必将永远处于吴三大笼罩之下,而无法确立自己的书法个性,也无法确立自己的书法地位,果如此的话,那岂不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么?吴三大行书具有雅俗共赏特点,有段时间笔者也甚迷恋之,并极力加以临仿,但虑及如此会空耗时光,便毅然放弃,而直接转向对古代经典书法的学习。 而今,在吴三大先生去世一年后的现在,陕西书坛,还依然活跃着一批直接临仿吴三大行书的书法爱好者,他们的字迹乍看就像直接出于吴三大笔下,但一细看,仅存形似耳,那笔力太弱了,那意趣也太寡淡了,尽管有的能在有关大展大赛中摘金夺银。 去年有家杂志介绍陕西书坛某红人,称道其书法学颜,造诣如何如何,可我一看就不禁哑然失笑,他哪里学过颜啊,他只是把吴三大行书临仿一通而已,有趣的是,正文、款字全部吴三大的风貌,惟这位红人的署名不类吴书,而依然保留着他一贯的“个性化面目”。 以学吴代替学颜,这是思想懒惰的表现——吴成功在前,自己也梦想着跟着成功在后;而以学吴冒充学书,欺骗读者,则又暴露出人品问题来,幸亏吴书大家早已熟悉,不然吴书的成果岂不被你轻易窃取? 看来,这位书坛红人太幼稚了,吴书现在到处都是,你这样做与掩耳盗铃又有什么两样? 当然,作为从陕西书坛已过世的一位当代名家,吴三大并非不可取法,但应“学其所学”,抓方法,抓关键,比如认真研究一番,看吴是如何从颜字取其所需者,又如何从苏、黄那里吸收部分元素加以融合的,又如何把自己的丰富学养转化为书法创造动力的……设若这些问题都不去想,把吴书拿出来直接临仿,纵然“全像”又何意义之有? 依笔者看来,如看中吴书,可以此为情感契机,直接同颜书打交道,从中寻觅别样元素进行创造性融合,这样,要不了多久,就会取得比直接临仿吴书大得多的收获! 当然,陕西书坛直接临仿吴书之风气,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它与其他地方要么直接临仿白砥、赵雁君,要么直接临仿陈振濂、黄惇,要么直接临仿王镛、石开、刘正成与孙晓云等人的情况一样,皆由当今书坛频繁展赛所催生,由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决定。 所以,眼下要吴三大的追随者走出直接临仿误区,恐怕谁也难以做到,而这对陕西书坛的发展来说,又将是多么大的拖累啊!·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