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起情商这个话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个国外的实验,就是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核心原因在于: 他们的思维能力受限于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视角,无法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无法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以及更高的维度,来客观地思考问题、认知问题。 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也是人家所看到的,自己所感受到的也是人家所感受到的。 所以,他们总是痛苦于为什么我喜欢的你不喜欢,我想要的你不想要,我对你好你却不对我好,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不感谢我不说还要讨厌我、厌烦我。 也常常被人视为没眼色,不考虑他人感受,自私自利等等。 在这个社会上想让孩子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只有高智商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会跟人聊天,说的话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但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情商这么低。 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讲中坦言:“孩子之所以情商低,小时候都是因为父母的熏陶!”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第一点,永远是用辱骂和不讲道理的方式面对孩子; 动辄辱骂殴打处罚,嘴里没有好话,脸上没有好脸; 从来不负责任,有功劳归自己,有错误推孩子; 有时逼得没办法,有些黑历史讲歪理都讲不通,就装失忆,耍无赖。 第二点,对外人永远是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多笨多不听话。 按照中国的国情,多数人是谦虚几句,呵呵两句,说孩子没那么好; 这种人不是这种正常的谦虚,就恨不得把孩子评价的一无是处,让人家同情他,觉得他很不幸。 而且这种人有个特点,在外人面前装的仗义疏财热心助人,在别人眼里他是好人,回到家里他就是魔鬼。因为他完全是为了讨好别人才干那些事的,他根本自己就不愿意干;他心里的气向谁发?家庭中地位不如他的人。 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很多家长在面对与孩子的沟通冲突时,总是为了省事儿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或者是严厉地禁止甚至打骂; 或者是谎话连篇地哄骗,许一些不会兑现的承诺,或者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谎言。 不得不说,这样做的确可以立竿见影,但这样做也无异于是望梅止渴。 首先,这扭曲了孩子的认知。 如果一开始构建孩子认知世界的,都是虚假或错误的信息,这就相当于是建房子的时候把地基打歪了,后面这房子要是出问题了就得从地基开始修理。 其次,家长怎么应对情绪冲突,孩子就会学会怎么应对情绪冲突。 家长简单粗暴地胡搞一气,孩子以后一样会简单粗暴地胡搞。 人类有两个大脑: 一个是反应快的、冲动的、容易犯错的情绪大脑,一个是反应慢的、理性的逻辑分析大脑。 很多人的行为出错或闯下大祸,都是因为仅凭着本能冲动去行事。 事实上,包括我上面举的那些例子,那都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到现在,每天每天都坚持在做的事情。 比起简单的呵斥或者哄骗,每件事都去耐心地解释的确是很费工夫,每天每天地坚持也并不容易。 可是,我很清楚,我若是没有耐心,我的孩子就一定会变得没有耐心; 我若做事全凭本能冲动,那么孩子也会被本能冲动的情绪所控制。 所以,“耐心”是我们为人父母必须具备的品质。 “情商低”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认知能力的不足。 包括我自己,其实曾经也是一个典型的“自以为是”的低情商者。但后来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情商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这不过是因为我认知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已。 因此,要合理地应对世界,与身边的环境和谐相处,前提是要更全面的认知世界。 不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情商,其实都是可以训练、培养并且提高的。 这其中的前提就是,多学习,多读书,多提高,别偷懒,遇事冷静多动脑。 如果您曾经因为说错话得罪了别人而不自知,又或者脾气易怒暴躁,那么或多或少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形成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我们肯定要寻找自身的原因,想想看,日常闲聊时都动辄对孩子“人身攻击”、扣帽子、贴标签,当孩子真的遇到大麻烦,大委屈的时候,怎么可能再次想回到这个“无情的港湾”,会跟家里说呢? 所以,情商的提高,包括孩子的培养,都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运用,思考,反省,再学习,再运用,再思考,再反省。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耐心。这个世界仍然遵循着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欲速则不达。 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情商的话,出去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就被人们排斥,背上不善良、不礼貌、不懂事的罪名。善良的孩子,人格是光彩照人的,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爱心的种子,孩子的心理就会长出浓郁的仁爱大树。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人心的美德是善良,让你的孩子成为“有温度”的孩子。 《高情商,一本给孩子的人生格局书》,里面就提到高情商是打开孩子人生格局的金钥匙,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情商还不够高不够好,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养成有着最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