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衍:“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袁承志dtau70na 2020-02-11

夏衍:“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夏衍先生研究邮票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与此同时,夏衍先生还是一位收藏集邮爱好者,收藏有大量珍稀邮品,被誉作“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夏衍:“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夏衍

近8000件邮品捐献上海博物馆

夏衍先生不但是“中国第一代集邮家”,而且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出版过《夏衍珍藏书画选集》、《夏衍旧藏邮品精选》等书。1914年,14岁的夏衍,就开始涉猎集邮这项始于欧洲的雅趣活动;直到1991年,91岁的夏衍,再次将邮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止,他的集邮生涯长达77年之久。爱物惜物,又不为物所累,作为一代收藏家,夏衍先生有自己的“格”与“品”。这种“格”与“品”的集中体现,就是他和他的家人曾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出他毕生珍藏的全部的珍贵邮票7391件(7791枚)。

为什么夏衍先生要将自己的毕生珍藏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呢?一个原因是夏衍是不折不扣的老上海:夏衍是1927年4月从日本留学回国落户上海并结缘上海的,从1930年的虹口唐山路业广里685弄42号,到爱文义路普益里,再到南京西路1801弄静安寺重华新邨59A,再到安亭路41弄16号-23号里弄洋房,最后到乌鲁木齐南路178号院,直到1955年8月离开上海调往北京文化部担任副部长,夏衍一家在上海住了三十多年,他在上海结婚生子,他的第一个正式的家在上海。即便是他的后半生是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但他依旧坚持保留了在上海的生活习惯和文人的交游方式。因此,夏衍的捐赠,完全是这种浓郁的上海情结使然;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对于夏衍来说意义非凡:1948年6月,参与策动国民党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起义。1949年,夏衍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以及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因此,上海之于夏衍的意义,再怎么评价亦不为过;再一个原因是夏衍先生一直认为,上海在集邮和鉴赏邮品方面居全国之冠,他的邮品也大多得之于上海,所以决定将毕生所藏邮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这是一种深深的感恩。第一次捐赠在1991年2月,夏衍本人捐出233件邮品;第二次捐赠在2009年,夏衍的长女沈宁女士再将父亲留下的7539件邮品捐出,两次共捐出近8000件珍贵邮品,堪称价值连城。

到底珍贵到什么程度?我国邮坛的重量级人物,曾担任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暨集邮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上海市集邮协会专家刘广实先生说,在夏衍先生的收藏中,“大、小龙邮票”和“红印花邮票”分量最重、价值亦最高。为什么?就在于大龙邮票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小龙邮票是中国的第二套邮票,同时它也是中国的第一套有水印的邮票;就在于夏衍捐献的小龙邮票中,竟然还有诸多“小龙加盖大字邮票”,当时加盖的数量就很少,目前国内留存极少,当然是倍加珍贵;还在于夏老捐献的红印花邮票属于清代的国家邮政邮票。清政府自1896年正式开办邮政以后,随着邮政业务的扩大,现有邮票不敷使用,于是就将上海海关委托英国华德路公司印制的100万枚红色收费凭证中的65万多枚加盖改作邮票。由于加盖数量少,且使用后保存下来的更少,所以红印花邮票极为罕见,一个单枚就已经价值不菲了,更何况夏衍先生捐赠的还是“红印花联票”呢,当然是尤其珍贵难求了。

夏衍:“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夏衍先生藏加字红印花邮票

注重集邮收藏的“格”与“品”

“人是要有些爱好的”,“集邮,是一种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文娱活动”,这是夏衍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夏衍爱上集邮,大约是在1914年左右,他看到家中来信上贴着花花绿绿的邮票,便产生兴趣,于是一张张收集起来。在日本求学的7年间,他收集了100多枚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实寄封片;在“左联”时期,他与鲁迅、郁达夫、田汉、阳翰笙等人书稿往来时,都精心存好邮票。抗战爆发,夏衍在颠沛流离、辗转救亡的革命斗争中,仍不忘这一业余爱好。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新邮集发行时,他总是要购置几套。

夏衍收藏邮票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从不收藏错票。尽管错票在市场上会有很高的价格,但只看重邮票欣赏价值的夏老关起小楼成一统,只享风雅趣,不问金钱和市值。这正是夏衍与好多集邮收藏爱好者的区别之所在,他特别注重集邮收藏的“格”与“品”。

夏衍:“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夏衍先生藏大龙邮票

这种集邮收藏的“格”与“品”,还表现在夏衍“集之不易,不能分散”的收藏思想上。他从不自认为是收藏家,集邮、藏画被他自谦地归结为“人是要有些爱好的”。雅好背后,他也曾说:“我当时收藏这些东西,除了个人爱好之外,也有一点怕文物流失到国外的意思。所以献出之后,就算了却一场心事也。”一生只为兴趣追索,懂物惜物,风雅自乐,但在国家大义面前,情怀慷慨,奉献全部。夏衍说:“中国士大夫只知道收集书籍字画,古董玩器,而不知集邮。集邮活动最初在欧洲兴起,后来传到中国。中国的邮政总办又一直是法国人担任。所以收集中国邮票,国外倒比国内容易些。能把这样丰富的中国邮票、实寄封、明信片的珍品收集回来,这对国家是一个大贡献,集之不易,希望不要再分散了。”(江志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