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俨少:我在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

 白水神木山人 2020-02-11
2017-11-26 23:59

陆俨少山水画入古出新,卓然自立,驰誉画坛数十年,早已为人熟稔。近年来其风貌独特的行草书也越来越为人青睐,渊源有自而蹊径别开,尤见当行本色。其实,在绘画、书法之外,陆俨少的诗文也极有规模,素为识者激赏。陆俨少的诗文多为近体诗和小品文,极少长篇大论,也并未着意出新,而寝馈昔贤,诗书满腹,加上山水多情、阅历深广,故所作既有真情实感,又能古风习习,推为“能品”已经是很低的评价。

陆俨少于诗素景仰杜甫,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对陆俨少有很大的影响。“我在入蜀前行李中只带一本钱注杜诗,闲时吟咏,眺望巴山蜀水,眼前景物,一经杜公点出,更觉亲切。城春国破,避地怀乡,剑外之好音不至,而东归无日,心抱烦忧,和当年杜公旅蜀情怀无二,因之对于杜诗,耽习尤至。入蜀以后,独吟无侣,每有所作,亦与杜诗为近。”(《陆俨少自叙》)陆俨少1950年画成《杜陵秋兴诗意》卷八段,卷尾自题《蜀中秋兴》六首。《蜀中秋兴》一组都是入蜀以后闲吟摘抄,极有少陵风味,真切地写出了当时的心境,为陆俨少早期力作:

万里伤浮梗,八荒共陆沉。楼高惊客眼,春动见天心。绿竹倚花净,清江隐雾深。家山无短梦,巴蜀入长吟。

首联以“万里”、“八荒”开篇,境界阔大,初见悲壮基调;颔联稍为收束,情动于衷;颈联状写景物,由近及远,由清丽而迷蒙,如在目前;尾联用对仗收笔,身在巴蜀,梦绕家山,得有余不尽之妙。此作情浓笔健,虽多用对仗(首联也有对仗意味)而不见板滞,直接工部遗风。

客里惊年换,天隅觉事非。江云寒不举,蜀雨断还飞。无复乘高兴,真成逆浪归。浮鸥吾语汝,日暮更相依。

通篇三联对仗,颈联用流水对,一气贯注,略无滞碍,怀旧思乡之情味,让人唏嘘。

陆俨少早年迫于时事,违难巴蜀,固无奈之举,而巴山蜀水的雄奇壮丽后来却成为他诗卷画本中的重要题材,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新中国成立后,陆俨少多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于自然造化多所会心,其笔下山水雄奇奔放,神采飞扬,题画诗亦多写山水风物,基本为近体,远绍唐贤,犹见诗家本色,而情绪之恬然豁达,已非往昔可比:

雁荡逢霉季,黤黮万壑寒。雨深非自主,云乱亦相关。兀坐寻诗得,凝看欲画难。将何开异境,不负此名山。(题雁荡对雨)

雨深云乱,山水空蒙,陆俨少置身其间,寻诗欲画,境界明朗。

沙际归人打桨迎,楼头山翠与云平。十年回首松陵路,风月横江一笛清。(题松陵道中)

此亭兴废随烟水,阅尽沧桑剧可哀。何物千年长不改,庐山排闼送青来。(题烟水亭)

感慨今昔,尤见雅人深致。

陆俨少八十年代重游雁荡山,赋诗留念:

重到名山记昔游,廿年如梦剧沉浮。铁城嶂下梅花石,犹带斜阳一树秋。(重游雁荡山之一)

乌桕丹枫一样红,车行数转路西东。不知何处隋朝寺,梵呗声随落叶风。(宿天台寺)

江山多娇,心绪大好,画人本色、诗家情怀跃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境,庶几得焉。

近体之外,陆俨少亦能古体。他晚年游南雁荡山,自谓“旧闻南雁荡名,向往之情久矣,至是得酬夙愿。以前听人介绍,看此照片,如坠五里雾中,多方悬揣,未得要领。及至其处,虽仅盘桓半日,而山之典型脉络、环境神气、名胜位置、道路去向,了如指掌”,悟得“故知作画写景,必须亲历,经过实践,有得于中,而后落笔胆大,更无疑虑”,即赋五古一首纪之,中有“天设两雁荡,特立南天外。各自擅胜场,无愧可相对。胜游未可秘,归将语侪辈。赋诗恨不尽,兼欲施诸绘。后有来游者,知予非私爱”句,明白如话,平中有味,境界断非率尔操觚者所能梦见。

与诗相比,陆俨少的小品文更为人熟悉。不但在画上多有题写,更手抄“题画掇存”一卷,足见态度。在《陆俨少自叙》中,他记道:“学诗之外,我也学古文,尤嗜太史公《史记》、《韩昌黎文集》。”早在1939年,陆俨少古文已经初具规模。彼时他赴成都办画展,在小客栈里临时写了一则启事:

俨自知学问,好弄笔墨,比来二十余年,不敢自谓遂窥六法藩篱,顾于往哲名迹,略得寓目。间览山川,留情云树,每成一图,废寝忘食为之,觉古人造化,所在倶师,心神通悟,情性移化,襟怀既旷,风节斯厉。诗为心声,画贵立品,夫岂异哉。良亦木强之姿,不能委顺时俗,是以乐志田亩,耒耜躬操。冬夏读书,春秋出游,穷岩幽谷,兴到足随。况以西川山川风土之美,向往之情,积有日矣。会更丧乱,因缘入蜀,乃逼贱事,四载巴渝,辄用为叹。今则幸遂夙志,将登峨眉、上青城,卷轴自携,道出上郡,窃欲问艺于贤达之前,得一言以为重。夫物有感召,赏音匪远,而敝帚自珍,固亦不作善价以贾。嘤既鸣矣,求其友声,惟褒惟贬,可师可友,并世君子,幸有以教之。

这则启事深得好评,有人认为其间有东汉人气息,画展也在当时据说“人事第一,作品第二”的成都取得成功。

《陆俨少自叙》中还有一段记述:“王老先生教我读《世说新语》,我也学做散文。记得王老先生在桥寓南翔时,沪宁线上又因军阀内战,风声紧急,王老先生到上海暂避,走时不带什么行李,只捧了一部宋版《文选》到上海。过了一段时间,时局又平定下来,我在南翔写了一封信给王老先生,中有一段说:'节届中秋,江乡景好,红树丹枫,颇有诗情画意,大人何日归来,一领清景乎?’后来王老先生回到南翔,说我这信写得好。”虽然陆俨少自谦“那时我不满二十岁,这封信也写得极平常,只是他鼓励我”,但如此这般,实难掩其自得之意。

关于小品文,陆俨少认为其“文字的组织,首贵清新简练,立意要新,辞藻要美,这是有别于大篇文章的,所以能够做大文章的人,不一定能写好小品文”。陆俨少的小品文写作一如其书画——“雅有门庭”:“王(同愈)老先生再教我做小品文,要我读《世说新语》。我因为学画山水,所以加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更多看柳宗元《山水记》、《苏黄题跋》等。”陆俨少以诗笔作文,惜墨如金,好用四言短句,节奏明快,顿挫抑扬,朗朗上口,令人必诵之而后快;而形象丰富,色彩鲜明,又极富画意:

雁荡多奇峰异嶂、穹崖峭壁,瀑泉处处,云雾朝朝,山水之奇谲,甲于东南。(小立幅为俞云阶)

登庐山望江亭,可眺九江城。每当晴日,长江蜿蜒而东,风帆点点,如在天上。(庐山)

前在雁荡,每夜雨初霁,晨曦欲上,宿云半岭,泉瀑千山,胜地难忘,因记旧游。(雁荡小记)

短语联珠,笔简意足,写景状物,如在目前。

又如:

十二年前,余曾到此,今日重来,封山育林,弥眼郁茂。雨过群山如沐,岚翠千层,白云缭绕,佳景无极。归不能忘,因记胜游。(云山图卷)

一九七九年,予在南京,雪中驰二百里,登采石矶。沈沈广宇,回顾无声,琼英满天,大江不尽。回憩太白楼,念太白仙去一千余年,岂复有此乎?胜事难忘,聊志鸿雪。(江关密雪图)

丙辰之夏,予泛舟新安江上,连朝阴雨,晦明开阖,变异万端。此行也,可谓饫览云山之美,觉古人粉本,犹为剩物。(题新安江水库)

井冈山位群山之中,峰峦稠叠,竹树蒙密,其诸哨口,乘高据危,形势险绝,予至其处,缅想当年革命斗争之艰贞激烈,而星星之火,势成燎原,虽曰人和,亦恃地利,今遗址宛然,为之徘徊不能去云。(井冈山图)

虽篇幅不长,然所述多为亲历,故能情景交融,兼之字斟句酌,恰如其分,颇有以少胜多之妙。

写景记游而外,陆俨少亦以诗文品评书画,所论不主故常,每多新见:

此湖帆先生仿米虎儿云山图,虽对临石田摹本,而笔墨之佳,几欲出蓝,虎儿亦不能独擅胜场。镜塘先生所收湖帆画,凡三十余件,今独留此,甚可珍也。(题吴湖帆《仿米虎儿云山图》)

董玄宰不愧为豪杰之士,自其崛起,而风气丕变,无论“四王”,即八大、石涛、石溪亦不能出其樊篱。予不敏,何能外此?故有谓予学石涛,未能首肯。只有老董,吾师乎,吾师乎。一九八零年五月十九日并记。

陆俨少一辈画家,于书法、诗文多能措手,而陆俨少在绘画、书法、诗文诸方面达到的水准及他过人的见识,允称其中翘楚。值得注意的是,陆俨少的诸般本领均非泛泛之学,而是追根溯源,各造其极,从意识到方法,各行“专业”。吴昌硕讲“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真正能“深造求其通”者,凤毛麟角而已。这也是陆俨少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